2.2 为德国而写作
2.2.1 纳粹收编报业
该报[按:指《法兰克福新闻报》,由于它的国际声誉,它在第三帝国时期比同行享有更多的“自由”]还经常刊发一些讨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谈的是成吉思汗和罗伯斯庇尔等人物,但只要是智力正常的读者,都能明显看出它们[sic. 应为“他们”]是在影射希特勒。编辑还使用一些套话来刊发一些会令当局不快的报道。比如,他们会用这样的句子开头,“以下消息纯属谣言”;他们在标题中先声明某事件是谎言编造,随后又尽其所能报道该事件的细节。 [...]1935年4月20日,一家名为《施魏尼茨地区新闻》(Schweinitzer Kreisblatt)的地方报纸在头版印制了一副希特勒画像。画像中希特勒的头部盖住了报纸名称中的itzer,留下了 Schwein,而这个词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猪”。盖世太保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元首,报纸被封禁三天。显然,报纸的这个举动不太可能是一次无心之失。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By the same token,尽管我们表面上读的是德三和希特勒,但智力正常的读者都能明显联想到什么。
2.2.2 作家汉斯·法拉达的妥协与坚持
2.2.3 纳粹治下的文化界:文化优生学
极端的表现主义因其非传统的表达方式为纳粹文化机构所不容。以作家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为例,他是从表现主义转向纳粹主义的最著名人物。作为诗人他在20年代已经声名卓著,后来弃文从医,走上了种族卫生学的道路。贝恩把纳粹党上台视为实践优生学纲领的好机会。他以前是不碰政治的,此时他却宣誓向新生的帝国效忠。他积极地迫害学院的异见作家。当他为此受到著名流亡小说家托马斯·曼的儿子克劳斯·曼质问之时,他回答说,只有留在德国的人才能理解第三帝国的到来使德国文学释放出的巨大创造力。 贝恩的诗作尽管纯粹、高雅、超拔世俗,却是在赞美纳粹政权唤醒了人们对德意志的本性和乡村生活的信念。在贝恩眼里,希特勒是让德国重获尊严和荣耀的伟人。然而在学院的第一轮清洗之后,贝恩很快就失去了纳粹政权的欢心。当纳粹分子开始向表现主义音乐、艺术以及文学开炮时,贝恩还想为后者辩护,进一步得罪了纳粹。为了拍纳粹的马屁,他赞美雅利安人,反对自由主义,推崇原始冲动,遭到了其他人的批评,认为他没有爱国精神、聪明过头、不通情理且道德败坏。他的一个批评者告诉他,“如果有人代表了布尔什维克堕落艺术的精髓,你就是头一个。”他的诗作《肉体》《妓女的远征》和《梅毒之舞》证明了这一点。1938年3月,贝恩被帝国文学协会开除。在被禁止出版诗作之前,1937年7月贝恩在战争部找到了一个职位。1934年1月贝恩写道:“就现在的形势来看,以后蔑视新政权的书将很难出版。”当他自己的书由于审美精神不符合纳粹的文化要求而被归入此类时,贝恩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引自 第二节 为德国而写作 舔狗的下场。
83人阅读
寒寒寒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4 恐怖手腕
1.4.1 集中营体系的建立 1.4.2 纳粹的恐怖统治:在集中营 1.4.3 盖世太保的手腕 1.4.4 恐怖统...
-
2.1 启蒙人民
2.1.1 希特勒崇拜与戈培尔的宣传理念 约瑟夫·戈培尔在1933年11月15日宣布,“我们完成的革命...
-
2.2 为德国而写作
-
2.3 视角问题
2.3.1 雕塑界:反抗者恩斯特·巴拉赫与“御用雕塑师”阿尔诺·布雷克尔 2.3.2 艺术界整风 2.3...
-
2.4 从不协到协和
2.4.1 音乐界的政治家:里夏德·施特劳斯 2.4.2 2.4.3 “净化”音乐 2.4.4 纳粹音乐政策实例...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