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wanderingsheep (我讨厌限制字数这种事!!)
在读 斯文关天意
而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 “改写”。相关论揭示出,晚清甚尘上的中西“学战”,此时已 内化为中国的新旧之争,“对对子”事件便是这广义学战的一个组 成部分。所以,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陈寅恪所谓“吾侪所学关天意”的高度去认识。 中学国文教育是那次辩论双方的共同关注点,出题方希望以大学入学考试的创新来促动中学国文教育的改变,诘难方则强调国立大学人学考试的方式应与中学国文教育的现状保持一致。正是“社会”对“国家”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机关”职责的强调,迫使后者出了让步;而“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又并非以对立的姿态出现,反而是在代“国家”立言,要求后者维护“中国教育行政的统。一年级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也引起了争议,且辩论的篇幅并不少于“对对子”。考生或社会的“抗议”得到学校当局的充分重视,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新生录取和次年的作文考题。于是大学考试不再仅仅是选拔合格考生的测验手段,而逐渐变成一个本身需要接受社会审查和评判的社会性公众表述。 相关辩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时代思想和社会心态的走向,尽管斯文”的存在与表现实关天意,实际却是历史被无名之辈改写。可以看出,尽管从梁启超、陈独秀到陈寅恪这些人都强调文化“托命人”关系着“学术兴废”和“民族盛衰”,菁英的逐渐失落而出中心,却是近代中国一个长期的趋势,确有几分“退化论”的意味。到后来斯文真正扫地,竟有些难以复返。然而一旦文化失却托命之人,社会没有一个真正为众人尊重景仰的中枢,社会也就没有了重心;国民心目中没有值得信赖的模范人物,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也难维持,想要不“互相抱怨着过活”(鲁迅语),怕也不容 引自 自序
38人阅读
wanderingsheep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自序
-
259
但曾是留学生的陈寅恪多一层尴尬。1928年春,陈先生曾应俞平伯之请为俞曲园的《病中呓语》撰...
-
一、语境:国难与国性
陈先生在论述“新派失之诬”时,就指出新派与旧派的一大区别是“有解释”。他们“以外国的社...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