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美术馆 168-171
梵高美术馆,是荷兰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它就位于绿地宽广的博物馆广场上,紧邻国家博物馆和市立博物馆。美术馆由“里特维德大楼”和“黑川翼”这两座建筑组成,靠近 Paulus Potterstraat 这条大路一侧的是现代风格主楼,由荷兰风格派建筑师里特维尔德设计于 1973 年,而 1999 年加盖的新翼则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操刀。相较于简约几何造型的旧主楼,黑川纪章设计的半椭圆形及方块,充分融入了广场与主楼之中。
随着美术馆人气越来越高,馆方请来荷兰Hans van Heeswijk Architects 团队进行改造扩建。新的入口大厅于 2015 年 9 月向公众开放,当日还打造了以 12.5 万朵向日葵组成的巨大迷宫邀市民一同体验。新入口将游客引至地下一层,这额外的 800 平方米空间巧妙地提高了美术馆的游客流量。采用冷弯的玻璃技术,不仅增加内部的透光和科技感,也与黑川的椭圆造型建筑相呼应,透过虚实对比激发出崭新的视觉感受。
梵高美术馆拥有世上最丰富的梵高作品收藏,除了 850 多封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件,还从最初的 200 幅画作、500 幅素描,拓展至梵高将近半数的作品(其十多年创作生涯共画了近 2100件作品)。此外,馆方也展示了梵高友人及同时代重要艺术家之作,作为了解梵高生平脉络的线索之一。在此除了能综观梵高绘画作品的发展过程,美术馆也曾举办各类特展,如“巴黎印刷艺术展”(Prints in Paris 1900),“梵高与日本”( Van Gogh & Japan)等展览。梵高的习作不少,可从他的第一幅油画《白菜静物》(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 , 1881)与《席凡宁根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 ,1882)画布上的沙粒及写生笔触看出,这些虽是他最早的作品,却已展现独特的笔法。居住在纽南(Nuenen)时期,梵高画了 16 幅一系列的《织布工》(Weaver ,1884)画作,希望能卖掉它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会特别在这几幅画上签名。之后,梵高创作出第一幅重要作品《吃马铃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1885),色调深沉阴郁,希望尽可能反映出画中人的真实样貌。
至于代表梵高精神的重要系列《向日葵》是梵高为了迎接即将前来作客的高更(他当时住在阿尔勒),而特别画来装饰房间的作品。梵高与高更结识于巴黎,当时高更曾特别称赞梵高的其中一幅《向日葵》。高更造访后,两人发生争执,高更盛怒之下离去,梵高则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1890 年自杀前的绝笔《麦田群鸦》(Wheatfield with Crows )则是镇馆之作。
画个画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梵高美术馆 168-171
-
包豪斯档案馆64-65
关于包豪斯可能许多人都听过,但那是一所学校,还是一种主义?苹果公司所提倡的“少即是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