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寻求认可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写道”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但是是否只要有巨额财富,人就能获得自由呢?
青年认为,人际关系的烦恼都集中在”认可欲求“上,我们活着时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而在青年看来,认可欲求是人类的普遍欲求。
哲人解释,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大前提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哲人问人原本为什么要寻求认可呢?青年回答,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哲人举了个例子,在工作单位自己捡了垃圾,周围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就算注意到,也没人表示感谢或表扬,哲人问青年之后还会继续捡垃圾吗?
青年回答,捡垃圾是”为了大家“,为了大家受累流汗,连一句感谢都得不到,如果这样的话也许就不想再做下去了。
哲人由此引出”认可欲求“的危险性。人寻求别人的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赏罚教育的影响。阿德勒严厉批判”做恰当的事受到表扬,做不恰当的事受到惩罚“这种赏罚教育。在赏罚教育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去做坏事。“
哲人指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青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论调。哲人以犹太教教义中的一句话做回复:”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那最终就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并且,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青年认为,正因为人们的相互认可才构成了社会,哲人是在主张孤立甚至对立。哲人反问,如果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这样的人生称得上健全吗?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并不是要做一个旁若无人、任意横行的人,而是要做好”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指,从”这是谁的课题“除法, 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离只后要做的事就是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比如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如果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学习:上补习班、打骂等,被这种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孩子不会喜欢上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因此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就避免不了冲突。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而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自愿简单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要逃避人生的三大课题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为什么有些人把别人看成...
-
逃避人生课题只是“勇气”问题
哲人认为青年把别人看成“敌人”而不能堪称是“伙伴”,是因为在逃避人生的课题。讨厌一个人...
-
不再寻求认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