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到最后一章划线
第三章 分工
劳动过程的每个步骤,尽可能地脱离专门知识和专门训练,都变成简单的劳动。与此同时,对那些还能有专门知识和能受专门训练的少数人,就尽可能地摆脱简单劳动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劳动过程的结构是,一个极端的人们的时间有无限价值,而另一个极端的人们的时间几乎分文不值。这甚至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分工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影响劳动组织的唯一力量,但肯定是最强大的和最全面的力量。它在各行各业里造成或多或少先进的结果,充分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影响劳动,而且也影响人口,因为它终于创造了那么多从事简单劳动的人,他们就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人口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科学的管理
所谓的科学管理,就是要把一些科学方法应用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企业中越来越复杂的控制劳动的问题。它缺乏一种真正科学的特性,因为它的一些假设,只不过反映资本家对于生产条件的看法。尽管有时也有一些相反的说法,它的出发点并不是人类的观点,而是资本家的观点,也就是在对抗的社会关系的环境中管理一种难以驾驭的劳动的观点。它并不打算发现和正视这种情况的原因,而是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一种无情的既定事实,一种“天然的”情况。它所研究的并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如何使劳动适应资本的需要。它并不是作为科学的代表,而是以用科学外衣乔装打扮起来的管理的代表的身份进入工作场所的。
阶层割裂是资本主义的自然属性。
第六章 使工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某一个行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资本就会集中在该行业,进行市场的扩张和增量来获得回报。工资便会相应的升高,而相对应的旧行业,市场趋于饱和平稳,此时便开始去泡沫,维持供需平衡,工资也会回落。
如果工人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由于实际工作方面和思想意识方面的操纵者的努力,那么它实际上是怎样实现的呢?资本主义世界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史和政治史,大部分都是和这一调整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冲突和反抗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但这里不打算加以概述。关于最初的综合传送带装配线的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工人离开他们昔日工作条件而适应资本所造成的工作方式是一个根本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操纵或诱骗,而是社会经济的条件和力量。
在对装配线的这种初期反应中,我们看到工人对这种新工作的天生的反感。使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福特作为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开创者,他正在跟仍然是本地区其余汽车工业和其他工业所特有的先前的劳动组织方式相竞争。这个社会缩影足以说明这样一条规律:工人阶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并破坏了所有其他劳动组织形式,从而劳动人民别无其他选择时,才会逐步屈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继采取的各种形式。当福特靠着他所取得的有利的竞争条件,迫使其余汽车工业采用装配线时,工人也就不得不屈服,因为那个工业中已经没有其他工作形式了。
(把劳动过程中的技术聚集在一起抽象化,控制在资本家手里。在由管理部门拆开成琐碎重复的动作分配给每一个工人,从而形成可控制劳动计划,时间,产量的管理方法。也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种让人工具化的管理方法,他有悖人性,肯定会引起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并且会一种持续下去,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从而产生一些研究工人问题的学科,工业社会学和工业心理学。他们研究的不是工人的心理,而是如何对工人进行更好的生产控制,让工人放弃 心理抵抗变得更加工具化,他们是服务于资本的,但是人毕竟是活生生的人,即使到今天在资本社会的异化下,人也没有完全变得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工具人。那么是什么让工人回到了流水线上了呢?又甘愿忍受这种痛苦的呢?是资本这种高效的方式虽无情却已然统治了世界占领了市场,从而劳动人民别无其他选择时,才会逐步屈服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继采取的各种形式。)
第七章 科技革命
劳动从以技能为基础到以科学为基础的这一转变,就可以说成是把科技革命所提供的内容,同受到资本主义管理部门宠爱的严格分工与再分工所提供的形式,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从宏观上来说资本为了占领市场,扩大生产力,会有组织的进行科学研究。)
把这类可能性的贮备再次补足起来的新科技革命,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这一特点,老的工业革命大体上是没有的。
科学本身转化为商品
有了需求,才有供应。结果,材料、动力资源和生产过程的发展就不像过去那样事出偶然,而是更加配合资本的迫切需要了。
科学本身转化为资本,这才是科技革命的关键性的革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验技术的所推动的,爱迪生都不算科学家,而是发明实现家,他在理论方面和正经的科学家是没法比的,到1875年以后这种纯粹的经验技术所带来的生产力已经饱和,人们需要新的增长点,和过去间接的引起自发的工业革命的技术不同,第二次的工业革命的发生的科技革命,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科学本身转化成为了一种方式,一种资本,一种商品,一种生产推动力,成为了一个形容词,一种为了创造价值和效益的根本观念,至此,科学本身转化为资本,这才是科技革命的关键性的革新。*)
第八章 科技革命与工人
因此,人类劳动了一百万年,不仅创造出复杂的社会文化,而且千真万确地创造了人类自己之后,作为整个这一番演化的基础的文化上与生理上的特点,却在最近二百年里遭到了危机,这种危机马库塞中肯地称为“人类本质的灾难”(3)。资本主义问世以来就一直威胁着思想与行动、概念与执行以及心和手的统一,这种统一现在遭到了使用各种科学办法以及有科学根据的各种操作戒律的有条不紊的分解。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改变了地位,成为劳动过程的无生命的客观因素之一。在生产材料和生产工具之外,又加上了“劳动力”这另一种“生产因素”;从此管理部门就作为唯一主观要素,来进行这种过程。*这就是管理部门所向往的理想;为了追求这一理想,管理部门采用了科学所提供的每一项生产革新,并加以调节,使适合需要。(社会主义学者所研究的最内核的思想之一)
第十章 管理和工业技术对分工的进一步影响
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机器工业技术只是在生产规模迅速增大的情况下才是切实可用的。因此,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往往与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的。
(与生产商品有关系的部门绝对人数的增多,相对人数的减少,因为机械化的关系,但是有一个阻止机械化的原因就是劳动力要比机械化成本低,所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是阻止机械化的一个原因。随着生产的分工,机械化。办公室人员技术人员在生产工人中占的比例更大了,也有了分工化,标准化的趋势。也就造成了工资的下降)
但在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既然成为群众性职业,就开始表现出——即使是模糊地——其他群众性职业的某些特点:合理化和分工,职务的简化,机械化的应用,相对工资的下降趋势,一部分人失业,一部分人参加了工会。
第十一章 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
一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于十九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那时已开始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其形式是早期的托拉斯、卡特尔和其它一些形式的联合。因而资本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现代结构,也是在那时开始形成的。与此同时,世界殖民地化的迅速完成,以及由于划分世界经济势力范围或统治范围而引起的国际竞争及武装冲突,开创了现代帝国主义时代。因此,垄断资本主义包括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组织的增长,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帝国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范围的资本流动,以及国家权力结构的变化。
我们已经论述了制造业里各种职业如何重新安排的情况,以及优势如何转移到间接劳动方面,因而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总的说来数量可以减少,其活动也可以加以控制。这种转移造成一小部分技术工作(其中大多数是与管理部门有密切关系的)以及较大部分低级的已常规化的技术工作或无需技能的办公室工作。现在,我们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这些传统行业内部的职业变化上,而是要放在行业本身的变化上,放在那些改变整个社会分工的变动上。这样做时,我们要弄清楚资本的发展过程和资本吸引劳动的途径。为此,我们一定要对活动着的某些广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变化作一粗略的论述。这些变化本身,只不过是垄断时代迅速积累的结果,也是资本进一步积累的条件。
(1.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2.它代表了更高效的生产,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大规模的劳动控制和剩余价值产出,和内部人员分工的细化以及间接劳动人数的增多以及对某一种工业的支配,同时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3.垄断资本主义有可能是国家的行为也有可能是私人资本竞争的行为,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下其内在的必然逻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里的积累也就是垄断更惊人的恢复。)
第十四章 国家的作用
垄断的暴力机器,用于稳定一定的群体。建立起国家机器的某个群体,必然是大概率是国家的管理者,而且这种管理具有世袭性质,无论古代或者近现代。对外是市场的竞争者,并且能通过合理的手段通过国家的力量搜刮财富这种财富搜刮能力也建立在他们是管理者本身,也具有世袭性质。
第十五章 办公室人员
资本主义早期那个极小并早已消失的办事员阶层,不是后来的办公室雇员,
因为少数办事员及其雇主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一种封建的关系。办事员与其说是雇佣劳动者还不如说是家庭仆役。”(3)刘易斯·科里在写到美国时说:“一百五十年前,办事员是受到尊敬的雇员,在更早一些的年代里尤其如此。办事员的职位是机要性的,雇主和他一起商量事务,并且信赖他的判断。他可能,而且往往确实变成合伙人,并成为雇主的女婿。办事员明显地是专业人员,并且无可争辩地是中等阶级的一员。”(4)
第十五章 办公室工作人员(2)
底层办公室人员的脑力工作,在大规模的生产之下,海量的文字类信息,也让办公室工作的分工找到了细化的方法,慢慢的一些办公室工作也变成了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可量化的机械化的劳动,重复的劳动。
第十五章 办公室工作人员(3)
大规模的生产之下,分工的细化,让复杂的工作变的越来越简单化,这就让办公室工作的每一项工作的代替性越来越强。让原本高贵的办公室工作也变的地位低了起来,薪水更加偏向工人阶层,现在比出力气的工人阶层工资低了。什么大学生或者白领 从十九世纪因为生产劳动关系的转变而出现的这个新阶层一直到今天,随着办公室工作的成熟,各种工作的替换性越来越强,好多工作更加趋向于电脑代替复杂的工作和大量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早以不是人眼中的那样高贵轻松了,所以现在是选对专业比努力重要。早以分化成了两极,所以不要沉溺于那个大学生的身份了, 都是不容易的社畜
第十六章 服务性职业和零售业
这些只是由于试图根据劳动的确定形式,即它所从事的特定操作,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严格地予以分类而产生的许多困难中的几种困难。这些困难仅仅说明这样一条原则,即对于资本主义来说,重要的不是劳动的确定形式,而是它的社会形式——作为雇佣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中,虽然生产性劳动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可能在某个时代里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可是趋势是朝着消灭各种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别这个方向发展的。特别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把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建立在人们特别喜爱的某种劳动过程的基础之上是毫无意义的。由于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处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并变成有利可图的投资范围的一部分,它们就为了资本家而进入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即扩大资本的劳动——的领域。在现代公司中,对一切形式的劳动都是不加区别地予以使用的;而在现代“联合大企业”中,有些部门进行制造,有些部门进行贸易,有些部门从事银行业务,有些部门采矿,还有一些部门进行“服务”工作。所有这些部门都和平共处,而在资产负债表上记录下来的最后结果中,各种劳动形式却完全消失在价值形式之中了。
垄断资本主义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市场,并把每一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其中包括从前人们为自己或互相帮助做的许多事情,都转化成为商品。于是资本家对服务性劳动的态度开始起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方面,资本家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进行了大量冒险活动;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经济学家对服务性劳动的看法也改变了。
科林·克拉克认为“伴随经济发展而发生的最重要的情况”是“劳动人口从农业移向制造业,又从制造业移向商业和服务业”。
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把服务称誉为我们时代的生产的特有形式,比制造业优越,并有较大的前途。我们认为这是一系列经济理论的一种续篇,这些理论都认为在当时最重要或发展最快的某种劳动形式是最有生产作用的:重商主义者认为把贵金属运进国内的劳动最有生产作用;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劳动最有生产作用;古典经济学家则认为制造业劳动最有生产作用。(划重点:“一种续篇”。看你重那个理论。现在看来应该以产业划分,最有前景的莫过于IT社会经济增长的点在哪里,目前来说哪种劳动形式就最重要,目光就都集中在那里)。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中,虽然生产性劳动的这一种或那一种形式可能在某个时代里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可是趋势是朝着消灭各种不同形式之间的差别这个方向发展的。特别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把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建立在人们特别喜爱的某种劳动过程的基础之上是毫无意义的。由于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处于资本的支配之下并变成有利可图的投资范围的一部分,它们就为了资本家而进入一般的抽象的劳动——即扩大资本的劳动——的领域。
第十七章 工人阶级及其后备军
但是,因为在它的长期存在过程中,它是资本的活的部分,所以它的职业构成、劳动方式以及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分配,都是由正在进行的资本积累过程来决定的。它被利用、被放弃、被投入社会机器的各部分和被其他部分摒弃,并不是由于它自己的意志或自己的活动,而是由于资本的运动。(资本是最灵活的,永远只会集中在最赚钱的行业。上大学如果没有真正喜欢的选对专业也很重要)
工人阶级乃是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把这种劳动力出卖给资本以换取自身生存的阶级。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个定义也像一切定义一样,受到它的静止性的限制。但是,这个定义本身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对具体考察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的任何尝试,也是唯一合适的出发点。(相对于旧社会的各行各业,资本社会同阶层变成了单一的工人阶层,人们通过自我区别他人。社会身份认同就成了问题。职业区别还是在,但是没有那么明显了,对自我的认定没有那么确信,孤独感就慢慢浮现了出来))
不断自动化的工业会淘汰掉多余的工人,这部分人被称为相对过剩人口。是旧式资本社会的一个特点。他们永远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的状态,但是却因为资本家的利益而被当做资本的后备军,杠杆。(一是因为廉价,而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压低平均工资水平)。最后落在一些服务型,销售型行业。
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
流动的过剩人口
流动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失业的工人。这些工人时而就业、时而失业,具有流动性。这是由于有的部门和企业因生产萎缩,或因采用新技术,或因资本转移,随时都要解雇工人。与此同时,另一些部门和企业却因生产发展需要吸收一部分工人。这种流动过剩人口还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循环而表现为,在危机阶段,失业人口增加,到复苏高涨阶段,许多失业人口又被资本所吸收。
潜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农民破产;同时,随着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这就在农村中形成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他们和城市工业中的流动过剩人口不同,通常还守着一小块土地,一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常处于半失业状态,生活也极端贫困,是一种潜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他们一有机会就流入城市、矿山、铁路、建设工地,从事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的工作。这部分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企业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停滞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是由于过度劳动而早衰,或者是缺少资本家所需要的文化技术,往往经过多次失业以后,很难再找到正式的工作。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依靠从事家内劳动和打零工等勉强维持生活。他们的劳动很重。“它的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5页)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处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低层,他们是需要救济的贫民及其子女、孤儿及丧失劳动力和各种迫于生计的流浪者。
第十八章 职业的“中间阶层”
垄断资本主义以前的小资产阶级,不符合经济和社会的两极概念。这一部分人既不受资本雇佣,自己又没有在很大规模上雇佣劳动力,他们处在劳动和资本这两极之外。特点是自己以独立经营为基础。以前这部分人口占到人全部人口的一般或者一般以上,是社会阶级构成的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话就是各种专业和手艺行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小业主 农、工、商),现代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复杂性则是由于十分相反的情况:即,几乎全部人口都已变成资本的雇员。与现代公司,或者与各公司在政府或所谓非营利组织中变相分支机构的几乎所有工作联系,都具有买卖劳动力的形式,而独立经营的小资产阶级成了小部分,不是没有,还是有的 就是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大大的下降了。
第二十章 关于技能问题的总论
19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调查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错误:今天已经被解决,他们认为机械化的提升,将不断的提高人们所应用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全民受教育时长,全民素质。看看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从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来说明非农业劳动人口职业的转移情况,1900-1970年间社会职业分类的三大类的人口非农业劳动人口下降的最多,转移到了机械操作和技工这两大类里面。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14亿人口,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如果宣扬教育的神圣性,教师的神圣性,放在古代可以,人口规模小,社会结构简单。统治阶层是文人。教育自带神圣属性,因为对统治者来说权威和意义的本源皆来自于此,文人统治国家需要这么一层光环。对于今天而言,教育在一些普通学府,已经失去他的神圣性了,就业作为第一要素,资方需要的只是某个专业分工下对口的人。那么从需求角度来说,资本社会这个冰冷的大工厂疯狂扩张的时段需要的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部件,科技发展,工业化的分工,让学历要求越来高,像是金字塔一样,顶端的人越来越少,设计机器程序和分工的成了那一少少部分精英。所以对于教育所秉持的神圣性,对于完整的人来说,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