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第十章 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法国新浪潮美学运动的冲击 五六十年代美国新好莱坞,新德国电影 半个世纪以来旧的电影制片体制产生了动摇,传统美学观念又一次遭到深刻打击。从普遍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第一节 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1967-1976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民族电影兴起 法国新浪潮冲击 50年代60年代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 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 美国社会动荡 政治危机,电影旧体制旧观念的危机 60年代,美国社会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 越南战争 民权运动 经济衰退 政治危机 1963年,约翰肯尼迪之死,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 政治谋杀 人心浮动,社会动乱 越南战争。1964年,美军轰炸越南,1965年地面参与战争,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战争宣告结束。 曾经普遍坚信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人们开始产生疑问。 在此期间,战争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彻底遭到破产,美国人民对美国精神的思索和批判。 民权示威游行 1965年,洛杉矶黑人住宅区暴动 人民意识觉醒 1967年,民权运动升级,黑人要求“种族隔离”,实行黑人自治。 美国政府反动立场,镇压示威群众 1970年,水门事件,美国议会第一次弹劾总统。美国政府失去民新,对外扩张的霸权政策受到阻隔,战争政策 人民反抗,民权运动高涨与压制,民主政治与暴力行为。 青年人当中弗洛伊德盛行 逆反心理,嬉皮士 性自由 社会动乱,民主危机 电影与电视竞争 50年代开始,电视威胁电影业 法国人在艺术美学上革命,美国人在技术上革命 宽银幕 立体电影 汽车影院 嗅觉电影 60年代中期,美国家庭90%以上拥有了电视,电视上开始大量地播放欧洲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日本电影 瑞典的伯格曼 法国新浪潮 独立公司 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走上社会,开始创作,这些青年人崇拜欧洲电影,接受了“作者观念”的影响。个人的 新的 非主流故事。 1967年,阿瑟佩恩《邦尼和克莱德》公映,美国银幕上首次出现的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迥然不同的新人物,无政府主义者,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颠覆者。观众已经厌恶了大团圆结局,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颠覆了美国电影的强盗片和警匪片的类型模式。类型破产之日,就是作者电影生成之时。《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第二节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60年代末,观众的观念在变化 【一 新好莱坞电影的准备阶段(1960-1967)】 约翰卡萨维茨,阿瑟佩恩 约翰卡萨维茨1960年《影子》,手持摄影 弱照明 实景拍摄 演员即兴表演 《一个受支配的女人》,中产阶级家庭里,夫妇间的兴致勃勃的交谈,掩盖不住丈夫的绝望和妻子的精神分裂。 【阿瑟佩恩】 《邦尼和克莱德》《小大人》,对经典类型的颠覆 现代主义的反神话化 萨姆佩金帕,1961年《下午的枪声》 迈克·尼克尔斯,1967年《毕业生》 【二 新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峰时期(1969-1976)】 1969年,丹尼尔霍配尔《逍遥骑士》 垮掉的一代 低成本制作,没有明星,没有表演痕迹,生活中的普通人,摄影灵活,自然光效,吸毒后的主观感受,剪辑随意,节奏变化快 商业上巨大成功 16-24岁的青年人 好莱坞在一夜之间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 导演 行政管理人员 革命是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 嬉皮士资本家 波拉克《杰里迈亚 约翰逊》 波格丹诺维奇《纸月亮》 卢卡斯《美国风情录》 《逍遥骑士》,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引起美国电影深刻变化,导致某种自由浪漫 躁动的暴力情绪和风格 预示了1975年《出租车司机》的艺术方向 《出租车司机》的导演是马丁斯科塞斯。从小对街道上的暴力事件及行为有深刻印象。 卡萨维茨的友谊和忠告,《出租车司机》《基督最后的诱惑》 1979年《现代启示录》出现,迈克西米诺《猎鹿人》一起,对越南战争问题发言 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在科波拉帮助下 科波拉后来走向了“重磅炸弹”的高成本 重大题材的创作 【其它】 罗伯特阿尔特曼《公园里最寒冷的一天》 波拉克《无力的马不是要射杀吗》 米洛福斯曼《飞跃疯人院》 【喜剧片】杰里刘易斯,伍迪艾伦,梅尔布鲁斯 【科幻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 美国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危机】 政府停止对电影的保险,大公司倒闭 合并 影片质量下降,娱乐片缴税不降低 电视的竞争和发展 最低点 【一 奥博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一纸宣言,来到奥博豪森,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宣称创立德国新电影。 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 西德电影的转折点 【二 德国青年电影】 【让玛丽斯特劳布】 布莱希特式的启蒙戏剧风格 严肃 庄重 细腻 《没有和解》 体现了导演试图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间离效果的追求,使人相似德国表现主义流派。 用历史的闪回镜头直接回顾了纳粹时代 一部有政治现实意义、风格新颖的先锋派影片 【亚历山大克鲁格】 冷漠 落后 家长式作风 当权者的变态心理 【施隆多夫】 【赫尔佐格】 《生活的标志》 【约翰内斯 沙夫】 《纹身》 青年人对传统社会的空谈和自满的抗议,与新浪潮电影颇有共同之处 【彼得 沙莫尼】 《狐狸禁猎期》 【乌尔里西 沙莫尼】 《它》《年复一年》 【哈罗 曾夫特】 《慢跑》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威尔格 赫尔佐格,福尔科 施隆多夫,法斯宾德,维姆 文德斯。 【赫尔佐格】 离群索居者 1967年《生活的标志》 1973年《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1976年《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 孤独和疯狂 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 善于刻画边缘与孤独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与法国“左岸派”有近似之处 浪漫色彩 强烈的造型意识,动人的古典音乐 【施隆多夫】 1971年《科姆巴赫穷人的爆发》起源于民间传说,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 1978年《铁皮鼓》 注重与市场和观众交流,重视电影剧作,浓厚的文学和文化功底 《铁皮鼓》对社会重压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与法国“左岸派”电影相近。 【法斯宾德】 1969年,《爱比死更冷酷》,毫无用处的可怜人 《恐惧吞噬灵魂》 《自由的强权》 《玛丽布劳恩的婚姻》 《秋天的德国》 《莉莉马莲》 对艺术的真诚,对社会的直言批判 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 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 乌托邦思想 悲观绝望 简单化倾向,主观 肤浅 真诚 【维姆 文德斯】 1971年《城市里的夏天》 非情节化 不求表意《守门员发球时的焦虑》 1974《爱丽丝漫游城市》 1987《柏林上空》,超现实主义气氛作品 迁移 旅行 基本排除蒙太奇,坦率 冷静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新一代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 作者电影 艺术电影 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 声势浩大 历时长久 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萧条 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 90年代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先锋运动表现主义 德国室内剧 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已经消亡
尹咩君羊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第八章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二战后民族的蓬勃兴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崛起和冲击好莱坞...
-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一致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
-
第十章 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
第四章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第四章 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 美国电影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 电影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工业化商...
-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19世纪末,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第一节 电影的起源】 【一 视觉滞留】 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