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改革开放“第一桩”
宝钢是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开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宝钢的成长就会顺风顺水。事实上,从宝钢打下第一桩到1985年宝钢一期建成投产的7年漫长建设时间内,对于宝钢立项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应该下马的持续争论曾经引发过轩然大波,宝钢一度面临着下马、天折的危险,一段时间内,“头号工程”变成了“头号标靶”…… 宝钢投资规模空前,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甚巨,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很多问题,开工后都暴露出来。开工后不久,就有一篇题为《替宝钢算一笔账》的文章,公开讨论宝钢建设问题。文章的作者是当时的一名财政部官员,他指出:按照规划,建设宝钢需要300亿元的资金,而当时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800亿元,当时全国10亿人口,等于每人拿出来30元,这是“倾全国之力”。宝钢投资是不是无底洞?国力是否能够承受?进口矿石资源有没有保障?还有人把宝钢引进与“洋冒进”联系起来,认为建设宝钢的决策是“洋冒进”的错误典型。原宝钢工程总指挥黎明曾经回忆:“我第一次听到“宝钢两个字的第一句话一一宝钢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做出的错误决定。”而上海市民中流传最多的说法是:宝钢距离市区只有20公里,高炉烟囱的黑烟废气刮到市区,会不会影响到市民的身体健康? 引自 03 改革开放“第一桩”
64人阅读
懒残僧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言
还需要提及的是,本书12位作者中有10位是“新上海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的成...
-
01 “改革后卫”蓄势待发
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工业化、全国的经溶社会发展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20世纪50年...
-
03 改革开放“第一桩”
-
03 改革开放“第一桩”
尽快提高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成为关系上海大众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提高国产化率并不是...
-
06 开市鸣锣交易所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輸・凡尔霖率领...
> 查看全部2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