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阳刚少女 (不和过去有纠葛。)
贝多芬的音乐展示出时代的风貌,具有浪漫主义式的强烈感情,高扬人格独立性的思想,可谓达到了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沉思、悲壮、豪迈、热情,强烈的自尊、自信, 乃是贝多芬的心理气质,也是他的音乐气质。渴望自由,并为之奋斗的英雄主义基调贯穿他的主要作品,尤其是交响曲。 贝多芬曾在1810年致裴蒂娜的信中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这种贯穿于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基调,与其所在时代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熏陶不无关系。贝多芬的青年时期,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产生了许多朝气蓬勃的革命音乐。这些音乐以节奏鲜明、具有英雄性、群众性和人民性为突出特征,题材多带有重大的社会性和伦理性。 最主要的体裁是群众歌曲,因为这适合于集会、游行、庆典等场合,故数量也最多。这些歌曲一般是根据现成曲调填上新词,或将曲调加以改革,使之获得新面貌,主要由群众创作,创作者有的已无从考查。较流行的有《第三等级之歌》等。还有一些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如高赛克为群众集会写的富有英雄性的宗教大合唱《我们赞美你,神!》 , 加沃的《人民的觉醒》,梅雨尔的《出征歌》,李尔的《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及革命时期的音乐对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音乐里得到了体现。据文献记载,在贝多芬的《c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作品13号,1799)、《c小调协奏曲》、《第三“英雄”交响曲》(作品55号,1804)、《第五“命运”交响曲》(作品67号,1808)、《第九“合唱”交响曲》(作品125号,1824)、《爱格蒙特》等作品里都可以找到大革命时期音乐的影响,如梅雨尔的歌剧《尤芙罗西尼与科拉丁》、列修爱尔的歌剧《山洞》以及凯鲁比尼的歌剧《美狄娅》等。 而更为重要的是,法国革命的精神对贝多芬的影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英雄性的风格方面,可以说很多都是革命精神影响下的产物。雄浑、壮阔、深刻、博大,成为贝多芬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中,《第三“英雄”交响曲》可能原本是要题献给拿破仑的,最初的手稿上还写着“波拿巴”这题目。这期间,他得悉拿破仑称帝之事。于是大发雷霆,嚷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愤慨之下,他撕去题献的词句,换上一个含有报复意味而又非常动人的题目:《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或许在贝多芬的思想上,第三交响曲,尤其是第一乐章,是拿破仑·波拿巴的一幅肖像,当然和实在的人物不同,但确是贝多芬理想中的拿破仑,换言之,他要把拿破仑描写为一个革命的天才。 在风格上,这部作品具有雄浑、遒劲、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内容上,他第一次把博大的社会历史题材注入交响曲中,呈现出以往交响曲从未有过的广阔丰富的内涵和宏伟壮丽的气势。全曲的个性化特征标志着贝多芬对英雄主义风格美的自觉追求,它表征了作曲家的心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形成内在一致性的感应。因此,这部追求崇高美的交响曲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之价值为世纪乐坛增添了异彩。 《第五“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8年,据史料记载,当贝多芬的友人辛德勒问起贝多芬这首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动机和含义时,贝多芬回答说:是“命运的敲门声”。主部主题(命运的动机十分强烈)具有坚定而刚毅的气势,显示出非凡的力量;副部则为抒情、温柔优美的旋律。这里既包含着作曲家自身个性化的能量,又表达了作曲家为时代之魂所深深打动而形成的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形式美。展开部包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变化,很引人入胜。 那强烈的力度不但是同命运的搏斗,而且是对命运的驾驭。音乐充满着贝多芬所特有的决不屈服的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力量与意志的化身。恩格斯曾感叹过“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听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