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之五——五官病.
- 2020-12-18 10:05:40
五官病可远溯到扁鹊时代。虽说它是以耳目二种官能之退缩以代表老人病的。的确人的视觉、听觉的衰退是人的生活历史进入桑榆晚境的先声。当然五官病学在那时尚未完成,因它与经济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在五宫科中重要的齿科于隋唐时急速地形成,是和当时大量蔗糠及制糖法的输入有很大关系。并且影响了医学教育制度:隋唐时开始把口齿与耳目病并为一科作为“医学” (校)的必修科,就是此种历史背景,这时首先发明了金属补齿之法。至眼科生理方面也因印度医学的传入,在《龙树菩萨眼论》已有“五轮”说。但“八廓“——“八光”之说,可能在北宋成都僧了明编的《眼科龙木论》才有记载。其后元人《修月鲁般经》、胡南洲的《鸿飞集》 《银海精微》诸书并多渲染,遂为眼科学上主要的理论中心。
眼科疾患,在《巢氏病源》中已有三十八种之多,这是隋之前眼科医学的结集。惟此时印度的眼科已传入中国,先后有《龙树菩萨眼论》、谢道人所传《天竺眼论》,二书同出一源,又篇辞前后稍有参差和繁简而已。此书中在内障方面关于白内障、飞蚊症等的叙述都较以前的文献记载来得清晰和详细,清盲,今称青光眼,初病眼无青色之状,而“青”字“清”字。古称为蒙(朦) 。《巢氏病源》说它的病状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这是单纯性眼。西汉末年任永、冯信二人诈称清盲以拒公孙述之亦指此种单纯性青光眼。《龙树菩萨眼论》还叙述它证亦极正确: “若黑风,绿风等,皆从一眼前发出者1必相牵俱患,即觉头旋,眼有花,额角如绳缠,疼痛此是恶候。”并提出必须早治和妇女患者多于男子法。还有提出非单纯性青光眼的病症: “夫清盲之在于内,有障状如凝膏,大如楷子,浮在眼内,游泊童子。”我国眼科学上以前是很少有非单纯性青光眼的叙述的。其实这是今天所说的“白内障”。还有关于飞蚊症, 《巢氏病源》虽有“恶见火光,视蜚蝇黄黑”之说,但不及《龙树菩萨眼论》描写得那样逼真:“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为县(悬)发。”今所指“飞蚊症” ,当与微血管出血有关;而“眸子莹然无恙,直不见物耳”的“清盲”则应为视神经之病变。
在治疗上,六朝以前,多用内服,其次为外敷消炎药、腐蚀肤翳药,除了烙铁外,很少用割治手术。但在二家“眼论”中,却重割除翳障的手术,并有关于许多眼科医械如刀、剪、烙铁、钩、别括等记载。当然还有佛书上所提至为“金镜”。而“义眼”亦在此时出现。
耳科病在《巢氏病源》中虽有多种记载,却俱承前代医人之说。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变,叙述得最为科学。认为此种脓液不及时排出,可能变成危险的脑脊髓膜炎。如“凡患耳中(刺刺)作痛者,皆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猝然脊强直成痉也”。当时医家以腰脊属肾,故以为脊强直
毒入肾的变证。
在五官病中是比较落后的,《巢氏病源》书中也只有十一个论侯,其中惟鼻衄包含较广,且有新的内容。它概括了习惯性出血,及近似紫斑病的症状,或者还包括再生性白血病的病因在内。此外有异物介入欧氏管,及在唐时还有近于鼻癌的鼻gan。疗法方面仍多沿用内服剂,亦偶用chu剂、滴剂等。手术较为少见,惟十三世纪时金人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才有使用类似内腔镜的检取异物法。至十六世纪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始记载用铜棒缴取息肉法。
这时期对喉科病的认识也仍多沿袭前代知识。它们概括今之文生氏咽帐炎、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咽喉结核、喉肌麻痹及有癌症在内的食道狭窄等。但有人把《巢氏病源》中的马喉痹认为是白喉是不正确的。因那时此病尚未传入。至喉头结核似可推溯到《金匮要略》所载狐惑证中之“虫蚀于上部,则则声喝(厦)" ,故与《巢氏病源》的尸咽相同。如“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之候也”。然“尸咽”之名本出张湛《养生要集》所引《食疗经》之“嘶咽”谓声音嘶嘎也。晋后道家尸虫之说行,故更其名。而魏孝澄的《救急单验方》、唐人
的《龙门方》等,并“尸咽"的证治。 治疗方面仍少使用手术。《巢氏病源》中虽有关于近欧氏管异物证的记载,但不详其疗法是否采用手术。惟唐宋后始有用钢针藏于笔端以破取咽喉脓肿之术。并有智慧劳动者莫都料用茧子和大念珠二物,牵取小孩误吞倒须的鱼钩,远较《肘后》 《深师方》取钩法为科学。即使现现代医学,恐仍无此巧思。二事并见北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
口齿科在隋唐时虽已立于学官,但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如《巢氏病源》 《千金》 《外台秘要》诸书虽有不少的篇记载它,仍不免于因袭陈言。如《巢氏病源》记载了六七种虫齿病,归结起来仍不过都是龋齿的病状而已。《太平圣方》说它们的病因是由“饮食甘肥,不能措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而来。
虽掩前人之说,但原本是很科学的。又由于当时拔齿之术消毒尚不严密,故《巢氏病源》曾记拔齿风疾之候。按《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因拔齿而致破伤风死。可知其事不始于隋代了。唐后我国又首先创造汞合金的充填牙齿法。其事见于《唐本余》。它虽不一定是《唐新修本草》但至少是十世纪以前的文献,故较西医还要早八百多年。而齿疳、急疳、沈唇、唇核等,可能是概括今之口腔狼疮,口唇癌、齿颔瘘、水癌(宋人称为走马疳)及唇结核等。颔骨脱落证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脱臼证之一,它在《巢氏病源》中称为“颔车蹉” 。《千金翼方》中对此已载有和现代科学相同的整复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