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才是能真正让人成长之道
在这个物质和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各大平台买了各种课程,听的和看的,然后在上班路上、在健身跑步时、在排队时,甚至在 “延时摄影”等待的时候,没有让时间白白过去,而是一边做这些事,一边听了不少的课,我们为此略感欣慰,觉得自己不仅收获满满,还高效地利用了时间。但这其实是假象,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要问我究竟听过哪些课?课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楚更讲不明白了,即便是那些曾经反复听过几遍、当初觉得很不错的课,也只是模糊地记得,那几个课程还不错。
真正有效的学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能调动越多的感官参与,效果越好,比如,记英语单词,不仅要脑子记,还要边读边写,并且要大声地读,让自己的耳朵也能听到自己读的声音,这样才能更长久地记住单词。而一边做着一件事,同时听着音频这样“轻松”地学习,其实是让人身心分离、缺乏感知的,所谓“没有感受的行动,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可能好。
那么,不听音频而是读书的效果呢?
如果只是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书,哪怕读了很多书,效果也未见得好。前一阵我们读书营里有位小伙伴就说自己以前大量读书,一年300本,感觉自己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这样读书也只能说明有了广度,但没有深度。还有的人,读书的时候也动笔、动脑了,摘抄、思维导图都做了,还是觉得几步不大。其实,无论事摘抄还是画思维导图,都是被动学习,都只是在搞清楚作者在讲什么?作者按什么逻辑什么结构、怎么讲的?但是,搞清楚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甚至作者的知识体系,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搞清楚了并不等于你的知识就增加了或者你就有了作者那样的知识体系或逻辑结构,你只是对书上的知识做了简单陈述,这些对你自己原有的认知都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真正能有效提升个人认知的,是深度地学习。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用你旧有的认知,把新学到的东西与你旧有的知识进行多维度、多层级的连接与缝合,让它们在深度融合以后进行转化、输出并实践。那位读300本书的小伙伴也说,在她开始输出之后,原来读的那些书纷纷转化成了自己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终于体会到了自己的飞速提升。
那么,究竟什么是深度学习呢?
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才是深度学习之道。 前面介绍的几种学习,无论听音频还是大量阅读,都只是浅层地学习,因为只注重了输入,而深度学习更注重输出。在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也就是将原本模糊的网状的思维梳理成清晰的线性的思维,经过这样的梳理和整合,学习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并被固化下来。
那么深度学习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步,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尽可能获取或专研第一手的知识,比如读经典和原著。听别人读书后写出来的书稿,相当于花钱请别人代替自己读书,终究不及自己亲自研读来的体会深,收获大。有人在深度学习完一整套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后,感叹自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步,深度关联和缝接新知识。每读到一本好书,在你深受触动的地方停下开始思考,并问自己一些问题,如:刚才触动我的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会被它触动?我得到了什么启发?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启发点还能用到其它地方吗?这个触动我的点有没有跟它类似的其它的知识?
第三步,用你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把这些思考和关联进行输出,同时,切实地改变自己的行动,在生活中经常练习和使用这些知识。读过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讲的几乎是同样的概念和理论,一本书的文章还是满篇的新名词、新概念;而另本书的文章里,你看不到一个新的概念或新的名称,但是,道理却说得更通俗易懂,更浅显明白,更具有个人的风格。我认为,后者才是文字运用的大师,也是更深刻地理解所讲内容,并能做到举重若轻的人,这也是我们锤炼的方向。
总之,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经过我们主动即时的关联和融合之后,被编织到我们的认知网络上,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成长,我们的认知网络也就是认知体系也就会一点一点的扩展。
雨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怎么才能让人头脑清明理性,不再有选择困难?
热播剧《小风暴》里有一个情节:女主林沃和男主高山正在联手合作的一个项目是他们唯一的翻身...
-
深度学习,才是能真正让人成长之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