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读书笔记
电视媒介消除了关于成人世界的观念,在印刷媒体的环境中,儿童读物与成人读物径渭分明,成人行为作为后区(台) 对儿童而言是不可见、也不可理解的。电视暴露了成人的后台行为,正如梅罗维茨所说,儿童的图书世界能隔离出为儿童展示生活的理想观点,而电视新闻和娱乐却可以为小孩展示成人撒谎、喝酒、欺骗和杀人的画面。”所以在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成人化了。儿童心理学家艾尔凯德把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称为“被催赶着长大的儿童”。 一、电视影响的中介因素 (一)外界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其对电视内容理解水平的制约,而儿童对电视的理解可能强烈受到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如果父母能够发挥“中介作用(parentalmediation)”,即对儿童在电视中看到的一些比较难理解或烦扰的场面进行解释,这将有助于消除儿童单独观看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书中提到 1974年的一项以贫困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与母亲一起收看芝麻街并与其一起讨论孩子更容易提高学习中的认知技巧。 此外,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儿童看电视的行为,家长的程度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比那些地位高的更长,且他们也更偏爱暴力节目。 (二)儿童的自身特点1.年龄 研究发现,6 年级时,儿童看电视最多,在此之后,看电视的时间是稳步下 降的,因为青年发现了很多与电视争夺时间的社交活动。 2.智力与能力 看电视与心理能力也呈现反比关系,几乎所有研究报告都说明智力上更聪明的青少年更少看电视并且有更高的鉴别能力。 二、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偏差 心理学家葛伯纳(Gerbner)博 土认为,影片会扭曲世界 的真实形象。尤其是儿童没有判断能力,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沉迷于剧,将剧中的世界当作现实世界对待,把自己当成剧中人 物,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和认知。例如以前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时,有小朋友模仿灰太狼把人架起来烧烤,书中也提及儿童在观看暴力影片时很容易将其当作现实看待。 社会角色认知的刻板印象 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人群,媒介往往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通过媒介了解其他群体的生存状况,但在缺乏现实接触的基础上,电视中呈现出模式化的人物很容易让受众形成偏见认知。书中研究分析了美剧中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发现拉美人和黑人更多是出现在情景喜剧中,职业塑造多为没有技能的劳动力,拉美人有三个典型形象 小丑、罪犯和警察。 性别角色认知 与此同时,儿童这个时期也面临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不仅是通过观察交往的同伴或者成人学习性别角色的知识, 电视也向儿童展现了传统的男性和女性的角色, 比如男性一般作为决策者和领导者, 女性一般会作为家庭主妇、 受害者。 如果电视剧中上演了女强人的戏码, 那么这个女强人也会被赋予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只有事业没有家庭的印象,儿童会收到这些高度传统化的角色的影响,对性别典型特征的活动具有更为明显的偏好, 她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观念也更具刻板性。 (二)知识规范的习得 梅尔文提出了社会期待理论,该理论预测电视观众会学习其他群体的社会组织方式 ——它们的规范、角色、等级体系和社会控制。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了解社会规范和基本知识, 在传递知识层面,电视本身就承载着大众教育的职能。不同的媒介, 用以表述的语言符号不一样。 印刷媒介的 语言代码是文字 , 它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解码能力 , 而这种 能力取决于读者的读写、 思维能力。 电视传播则是声画一体 的活动影像 ,削弱了印刷媒介对儿童接近社会文化的限制,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及电视在传播健康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是针对 7岁至 14 岁的科普电视节目,该节目采用微型情景剧的方式,把科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 让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学习科普知识, 但作者也紧随其后提及了局限性,私营企业由于其盈利导向,很难承担起传递信息的公共职能。健康信息的传达在所有节目中的时间占比非常少,且电台所提供的大多数信息都是有营销性质导向的,是具有误导性质或者不准确的。这主要是与美国的媒体私有制相关,广告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英国以色列等国是公 私并举的双轨制,它们的公共机关对电视媒体的控制更近,且采用收视费来补贴广播公司,减少了对广告的依赖,所以服务于公众的目的能充分体现。 电视在传递社会规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弗洛依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了个体的人格。本我属于非理性的,包含心理和生理的冲动,超我则是经过道德化的,从社会规范中已经习得应该要怎么样和必须要怎么样。婴幼儿缺乏超我,按照自己的意识和冲动行动。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伴随着不断熟悉社会规范,不断生成超我意识。电视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视节目《风车达人榜》拍摄儿童真实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从中体现出儿童的优秀品质,塑造偶像角色,引导儿童的行为规范。 (三)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过程是一个 模仿与观察的过程,包括获得新行为和接受新行为,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忆获得某种行为,在一定的情境下触发我们使用这些行为。因此人们学到什么东西取决于他们看到了什么,如果看到了亲社会的行为,那么他们学到的是得体正常的行为,如果看到了暴力和反社会行为,那可能被观众判断为非正常行为。 美国学者拉西顿将电视中的亲社会行为分成 4类:1、利他行为,诸如合作、帮助和捐赠等,研究发现这些可以通过观察电视上行为榜样而学习。2、友好行为,收看电视节目可以使那些倾向于自我封闭的儿童更多的与同龄群体交往;3、自我控制行为,包括抗拒诱惑和正确对待奖励等;4、协助成人和儿童克服害怕的行为,研究者人让害怕狗狗的人在接触了很多狗狗的影响资料后,对狗狗的恐惧减少了很多。因此电视在这四种利他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 但另一方面,书中大量的研究证明电视中的暴力节目与暴力行为存在因果性的联系,这些暴力节目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影响观看的儿童群体: 观察学习:根据观察学习模式,儿童从电视上的暴力表演者身上学习暴力行为,正如他们从观察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人身上学习认识和社交技巧一样。 态度改变:常收看电视暴力节目的观众比那些较少收看的观众在对暴力 的态度上更为积极,因为前者认为这种侵害行为是正常的。 唤起的过程 :这个是收看节目与态度转变的中介因素,唤起的结果主要是去敏,即 对待暴力场面的情感和生理反应逐渐习惯,对暴力的场面的反应与其他反应相同。 缺乏证据的净化过程:这一理论认为 收看电视暴力后,暴力行为会减少, 净化过程主要是驱散或减少欲望的过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