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迷雾:如何利用胡适档案从事胡适研究
胡适和鲁迅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欲,有冲突,同时他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缺点,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要重新审视胡适的历史形象,必须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既看到他阳光灿烂的一面,也要看到他黑暗的地方。为了达成此一目标,除了要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也影响我们对胡适的认识。在此情况之下,要重新回到历史场景去挖掘一个真实的胡适,就很需要费一点工夫。然而如何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呢?我认为胡适研究者在面对相关史料时至少必须穿透四种迷雾。
第一,胡适本身所布置下的迷雾。胡适是一个非常精心塑造自己形象的人,他在后世的形象在很大程度是由他自己一手导演、刻画出来的。他所提供的一些史料“替未来要帮他立传的人先打好一个模本(a master narrative)”。在这方面胡适的《四十自述》,以及他在晚年口述、唐德刚笔录的《胡适口述自传》二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两本书是胡适最重要的“模本”,奠定了他启蒙者的形象,亦即大家所看到的一个光鲜亮丽的胡适。另外,胡适的日记在应用上也得十分小心,首先在版本上要采用台北联经版的《胡适日记全集》,避免使用简体本的《胡适日记全编》。因前者经编者曹伯言校正、增补,并制作索引,应用较方便。其次读者应注意胡适写日记时心中有一群想象的读者,正是未来对他的历史感兴趣者,所以他精心刻画自己在日记中的形象。有趣的是,他往往怀有一种想跟后代读者斗智的心态,例如有些关键的、精彩的部分,他并不完全将其掩盖,而是利用缩写、简称或隐语来表达,所以在读《胡适日记》时就需要具有高度的警觉性,才能看出其中蹊跷。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余英时所写的《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一文,他利用胡适日记原稿中涂抹掉的一段话(附图:“他谈Robby事,颇耐寻味”),拨云雾、见青天,考证出胡适与两位美国女士罗慰慈与哈德门之间的复杂情愫。由此可见日记原本在史料上的重要价值。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