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ing
Daydreamer (“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在读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
20世纪初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从垄断资本主义向跨国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转型。始终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Marxism,激进地从不同角度为理想的人类存在建构非异化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式。
Western Marxism,不同于19世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根植于现代西方具体的现实文化问题,体现出理论的实践性、批判性和跨学科性。以1923年出版的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为标志性起点。
1对马克思等人的经典著作进行重新解读,重新张扬作为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马克思为哲学家而不仅是社会革命家。以卢卡奇为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竭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对主体意识的理解,意识哲学与文化问题成为重要问题。 2融入20世纪新兴的哲学社会思潮。M+黑格尔主义: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M+存在主义:萨特;M+弗洛伊德主义:马尔库塞、弗洛姆;M+结构主义:阿尔都塞;M+犹太神学:本雅明等。
思考的重要内容:文学艺术、文化现象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诸多原创性的理论概念,涉及诸多核心问题,体现持续不断的活力与阐释的有效性,成为西方现代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之一。
##文艺本质,尤其是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一、审美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学形式的创造,通过一种具体的感性的审美性来含蓄地呈现意识形态,审美地反映现实社会和人的存在状况。
1文艺是审美的,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文艺的意识形态不是基于文艺作品的内容,而是立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的形式,通过注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理论,文艺的本质成为形式与意识形态的结构关系,形态表现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也促进了文艺形式的生成。
二、话语即意识形态。话语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文艺作品作为一种具体的话语,不是孤立绝缘的自我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与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放性结构。巴赫金的话语理论是这种观点的典型。
##“艺术何为?”——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文艺自由的审美表达,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解异化的功能,其对异化的/非人性的资本主义存在/社会现实的否定和批判,使人在审美中从特殊性走向了自由的个体性,用卢卡奇的话说就是走向了“人的整体”。人重获了作为人的自由的意识与感性丰富的个体生存,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碎片式的物化存在。
##始终关注当下的文化现实,辨析大众文化。形成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型:
既有本雅明对摄影、电影等大众文化的积极肯定,也有阿多诺对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神话的尖锐批判,还有英国伯明翰学派中威廉斯、霍尔对电视等媒体文化的负面性和受众的不同选择的研究,以及詹姆逊对晚近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图绘。 引自 马克思主义 ##突破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态:
不仅持续对现实主义进行研究,还热衷于浪漫主义,尤其关注现代主义文艺作品,挖掘现代主义的先锋派形式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引自 马克思主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体现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等密切的关联。
Gramsci/1891-1937/意,代表作《狱中札记》。
在监狱中遭受百般折磨后写下的32本共2848页 引自 马克思主义 他以实践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领导权的确立,在实践、行动以及心灵中进行,任何统治权力不仅体现在国家暴力机构方面,还体现在文化霸权方面。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文化是确立统治阶级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它被整合到领导权之中,即从意识形态层面确立了统治的合法性。要确立新的领导权,也就必须推翻旧有的文化霸权,建立新的文化领导权。
Gramsci的文化理论构建了Marxism文化转向的基本范式,也为1968年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资源。
Marcuse/1898-1979/德,曾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黑格尔+弗洛伊德+M。
现实是异化的,按照现实原则起作用,人类文明就是压抑的历史。而爱欲体现了快乐原则,是对理性异化现实的超越。审美成为爱欲和非压抑性生活的表达,可以说,审美的非功利性、无目的性、感性等本质,是对现实的否定,是超越现实原则的。审美成为性欲的升华,审美的快乐成为自由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恢复人的审美自由。而审美、游戏冲动、艺术等作为新感性,意味着对统治阶级的权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否定,它们可以成为恢复人的正常感性功能的途径,促进人的本能解放,走向新的生活形式。艺术成为解放的承诺。
Eagleton/1943-/英。文学文本不是与意识形态无关的纯粹形式的载体,其本身就负载着意识形态的意义,这就是“文本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般意识形态的表现,也不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现,而是对一般意识形态进行审美加工的产品,是对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生产。
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格奥尔格·卢卡奇,西马奠基者之一。中产阶级出身,青年时期,怀着戏剧家梦想。中年时期,革命者,流亡维也纳十年,参与政治活动。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推进了“异化”概念。
##试图建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理论:
1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政治性,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目的是创作典型,揭示社会本质,表现出深刻性与真实性。 他反对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采用的直接展现、拼贴的方法,认为那是颓废的表现。在他看来,“混乱”构成了先锋派艺术的世界观基础。
超现实主义主张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认为创作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主张随意自由地思考与创作,把不相关的东西置于一块儿,善于表现梦境、幻觉、无意识世界等。 引自 卢卡奇 ·原典选读现实主义辩 2坚持文学的总体性,始终不离开对文学形式的把握,认为形式是心灵的审美赋形,形式的发展又是时代精神的外化。
小说“是没有上帝时代的史诗”,是对破碎世界与时间偶然性的总体建构力量,成为现代人的自我冒险和自我实现的文学类型形式。 引自 卢卡奇 ·原典选读现实主义辩 ##审美反映论:卢卡奇文艺美学的重要成果。他深入论述审美发生的过程和审美反映的特性,认为审美反映:
1不同于科学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整体性,不是抽象概念地反映社会生活。 2不具有宗教的彼岸性。而是对此岸在世的肯定,是从日常生活中逐渐脱离出来的,保留着日常生活的劳动具体性和拟人特性。 3起源:巫术是从日常思维到艺术审美反映的重要中介,其情感激发作用成为艺术形成的契机,典范等文艺范畴正是从巫术活动中开始呈现出来的。 4功能:在现代社会,把人从异化生存中解放出来,把人从特殊性生活提升到自我意识的自由的高度。
本雅明/1892-1940/德/犹太瓦尔特·本雅明,富有诗人气质/20世纪最具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中产阶级出身,喜欢冥思和独处。青年时期积极参与精神反抗运动,1914年与之决裂,走向神学与哲学艺术研究。
信奉“青年运动”所主张的“从人为束缚青少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所谓真理是志向之死,也是启示”,“只有在共同性上人类才是真正的孤独”等信条。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935年他开始参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计划,但遭到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评,被认为是“非辩证的”,双方在大众文化上的观点也发生分歧。
法兰克福学派由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的三位主要理论家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组成,还包括本雅明、弗洛姆、哈贝马斯等,这个学派形成了对20世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批判理论”。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雅明的文艺理论:把犹太神学和马克思主义融合起来,提出了特色鲜明的艺术政治学思想,同时他对“碎片”“废墟”“震惊”等意象和概念的迷恋,对体系哲学模式的尖锐批判,又使他成为解构主义的先行者。他的主要文艺理论观点有:
1寓言美学。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本雅明借助于寓言批评、寓言理念,对悲悼剧进行解读,认为其体现了艺术的真理内容。
悲悼剧作为德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历来遭到贬斥,其意义与价值也从未得到公正的评价。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悲悼剧形成的新传统,成为人类原本痛苦的记录和寄寓,尸体、废墟等意象成为救赎的载体,他说:“当上帝从坟墓里带来了收获的时候,那么,我象征死亡的骷髅,也成为天使的面容。”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审美现代性的“震惊”经验。
波德莱尔诗歌突出展示的现代性的废墟与经验的瞬间、震惊,脱离了线性时间观念,把个人化的经验转变为潜在的集体意识的对象,暗示了与前历史的沟通网络,成为走向乌托邦或者没有阶级的社会的最终的刺激物,预示了新的解放潜能与希望。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灵韵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创造性)。
艺术的灵韵是在原始宗教仪式中呈现出来的独一无二性、本真性、原创性,这是传统艺术的本质。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机械复制的艺术,如电影、摄影等,消解了传统艺术滞留的灵韵以及与之相关的宗教膜拜功能,呈现出鲜明的展示功能。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体现出集体性和人类经验的新形态,这种大众艺术所预示的艺术政治化与法西斯主义所实践的政治美学化形成了尖锐的对抗。 引自 本雅明 ·原典选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巴赫金/1895-1975/苏联巴赫金,贵族家庭出身,从小接受欧洲古典文化的熏陶。受1917年的十月革命影响。后因宗教问题入狱流放。他的文艺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结合了起来。
##“复调”理论:建立在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解读基础上。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价值上的不同声音所组成的复调。小说的复调特征正是强调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传统小说: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主要人物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其议论局限于普通的塑造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是作者思想立场的表现。换言之,主人公是作者的传声筒。
复调小说: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彼此不同的世界不发生融合。主要人物不仅是表现客体,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主人公与作者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进行辩论。
##文学话语理论,与“复调”理论相关联。巴赫金认为,话语不同于语言,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言语,言语是一种行为,包含着对话性,不同社会和文化中都是如此。赋予对话以本体论地位: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终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引自 巴赫金 ·原典选读长篇小说的话语 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小说内容与外部世界都带有对话性质。
“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存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务。” 引自 巴赫金 ·原典选读长篇小说的话语 话语理论对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狂欢化理论:狂欢文化是一种节日精神,它来自于民间文化与生活,最初孕育于原始生活的综合体之中,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制度和思维。本真的节庆,以插科打诨、粗鄙等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使人人参与世界的再生与更新,短暂地呈现出一个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在这里,身体与肉体也具有宇宙的以及全民的性质,不是现代狭隘意义的身体与生理,而演化为人民大众的、集体的、生育的身体。此外,狂欢节日表现出独特的语言特性,促进了现代长篇小说的形成。
伍尔夫/1882-194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伍尔夫是她的夫姓。知识贵族家庭出身,具有精英文化修养,但个人气质和心理人格却受到维多利亚时代压抑的性别观念的影响。1905年,伦敦,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对抗的知识精英沙龙逐渐形成,是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灵魂人物。
生前拒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
尽管对自己的性别有充分的自觉和反思,伍尔夫与当时的女权主义者更多诉求社会和政治平等不同,她更强调性别之间的差异,两性应该在更深入的心理和文化层面寻求新的和解。 引自 伍尔夫 ·原典选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四章) ##“雌雄同体”:解决两性困境。
无论男人女人都应该有意识发展另一种性别气质,因此“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 引自 伍尔夫 ·原典选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四章) ##文学观念:大胆、自由。
尝试意识流写作,反对刻板地摹写外部世界,主张文学应该呈现和记录存在的无数瞬间,而这些瞬间之间的关系是非逻辑的、流动的和经验的。文学创作被奉为欧洲现代派艺术的典范,影响波及后现代写作。 引自 伍尔夫 ·原典选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四章) ##拒绝&清理文化传统中的男性偏见,提出有别于男性主流观念的女性写作要求:
女性作家要利用象征、隐喻、虚构等方式改造现有的语言和文化中过于抽象和空洞的部分,使得女性身体、女性意识能够发言,女性要不顾一切地“成为你自己”。 引自 伍尔夫 ·原典选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四章) 伍尔夫传奇性的一生和她的艺术探索已经成为一个被不断回溯和再创作的艺术主题,她对性别界限的穿越体验和丰富的思考反复出现在电影、小说中。 引自 伍尔夫 ·原典选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第四章)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