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河
“恒河为什么是圣河呢?” “因为这河水是印度教徒最崇拜的湿婆神头发上的水落脚边后,汇流而成的。” 引自 圣河 对于印度教我并不是非常了解,只晓得其教义中的“业”和“轮回”之说,也就是“现世并非人生的全部,而只是前世、现世、来世之间的连结而已。现在的自己是前世所累积的业的结果,而来世则取决于今生”。因此,贫困和苦痛也可借由“来世愿望”转换掉;“沐浴”可说是往来世的通行护照。那些知道自己死期已近的人,之所以想在瓦拉那西往生,就是因为这里最接近来世。据说他们最大的期望是将自己火化后的骨灰撒在恒河里。 引自 圣河 而牛之所以被视为“圣牛”、成为宗教上崇拜的对象,有数种说法,简单列示如下 “牛是湿婆神的骑乘,也是它的麾下。同时那头牛还是人称“南蒂的生殖之神。 “牛是以创造之神毗湿奴为本、与毗湿奴一起创造出来的神圣生物。 “印度教众神中以湿婆神与毗湿奴最具人气。湿奴不同于性格激烈的湿婆神,脾气温和;而且在世间遭遇灾难时会化身成世间生物拯救生灵,据说化身有十种。它的第八个化身一黑天神,具备神力,擅吹笛,拥有迷惑女性的魅力;少年时是个牧童,看牧的就是牛。 引自 圣河 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的同时,藩王制度也随之废除。而在独立以前的英属殖民地时期,全印度共有五百多位大大小小的藩王统治各地。 为了方便统治印度,英国让藩王保有地位和财富,双方形成互相利用的共生结构。 独立以后,将领土归还给中央政府的藩王开始从政府取得庞大金额的年金,拥有许多特权,以作为补偿。 虽说后来金额减少了,但现在仍有两百多位前藩王,国库要支付近二十亿日元的年金给他们。 他们所享有的特别待遇也很惊人。例如全额免税、免费搭乘飞机或火车头等舱,连水电都免费。还有进口物品一律免税,并可以自由购买,一大堆破天荒的特权。 烦恼外汇存底不足的印度为了防止资金外流,严格限制进口货物的项目,尤其是车辆、照相机、收音机等,课征的税率高得吓人,据说在百分之百以上。 这次来印度旅行,人境时海关就将我的相机、镜头的序号全登记在护照上,并且特别叮咛:“在印度国内将相机卖掉的话,出境时可是要支付高额税金的。 在这样的国情下,那些原本就很有钱的富豪充分利用免课进口税的特权,过着更加丰裕的生活。 引自 “世上最美丽的陵墓” “原人( purusa)的嘴巴变成“婆罗门(职司宗教祭祀的僧侣);刹帝利”由其双手诞生;吠舍(从事农业、商业的平民)是从双腿而生;最后剩下的两只脚成了“首陀罗(劳动者)……”虽说是伟大的神谕,但那时并不将此称为“种姓制度”( caste)。这个词其实不是印度话。据说是到印度旅游的葡萄牙人见此阶级差异非常惊讶,描述时用了“ caste”(葡萄牙语的“种族、血缘”)一词,オ转化而成。(印度社会自古在身份阶级区别上便是森然有序、毫无质疑余地;也就是说,根本不觉得有啥“差别待遇”,因而没有表达此意之词。) 而指称身份阶级的词则是“瓦尔纳”(原意为“颜色”的梵语) 关于“颜色”,代表地位最高的“婆罗门”是“白色”,接下来是“红色”的“刹帝利”,第三位“吠舍”是“黄色”,最下层的“首陀罗”为“黑色”。 白色”是代表什么?“黑色”又是啥意义? 那是指皮肤的“颜色”。 以颜色代表身份阶级的起源,得追溯到太古时期。据说是距今三千年前的事。当时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入侵印度次大陆,原本定居此地的达罗毗茶人在多次对抗中慢慢趋于下风,有许多被迫移居到东边与南边。 入侵的雅利安人身材高大,皮肤是白的;而战败的达罗毗茶人则个子矮小,肤色偏黑。 这两个种族虽然一是征服者一是被征服者,但在男女之事上似乎颇有交流;当然就产生了不少混血儿。对此非常惊恐的雅利安人,为了维持种族血统纯净和保有征服者的优势,便制定将人种清楚区隔的阶级制度。 于是在根据“瓦尔纳”(颜色)所制定的阶级制度中,将黑色=首陀罗”,归为奴隶;达罗毗茶人的子孙就世世代代一直属于下级劳动者阶级。 留存在今日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是在古印度的“瓦尔纳”上又添加了更为复杂的阶级制度。 刚开始只是为了明确划分种族、血缘;到了后来又依职业细分出“次阶级制度”来。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三世纪的中世封建时代,由于商业发展,社会形态有所变化,“次阶级制度”因而占了相当的分量。 引自 “世上最美丽的陵墓” 身陷图圖的尼赫鲁在写给女儿印蒂拉(即甘地夫人)的信上提到:“种姓制度是源于雅利安人骄做的征服者控制欲而产生的差别待遇;其实那只是一个表示“颜色”的词,你可以往这方面去想。”他在信中不忘借由字源的说明来教导子女要奋力对抗阶级意识。(顺带一提,印度共和国独立后成为首位总理的尼赫鲁,在世袭阶级中乃属于最上层的婆罗门。) 后来,他女儿所选的结婚对象竟是位祆教徒。 这时候,照理应该举双手赞成并且说“ No problem”的尼赫鲁却激烈反对。 这就是不断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各种宗教教派都必须同等对待”的尼赫鲁吗? 结果,甘地介人他们父女之间,在经过一番协调之后,总算成就一桩不平凡的婚姻,只不过…即使是“伟大领导者”尼赫鲁,在面对他人时可以夸夸其谈的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便… 引自 “世上最美丽的陵墓” 我生长于神户;神户也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居然有日本人在礼拜,还一同通读《古兰经》。而且不论哪一国人都得用阿拉伯语朗通《古兰经》,这件事更让我吓了一跳,幼小心灵上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我的双亲都是基督教徒,从小便常被带到教堂去,所以对于宗教间的差异感受强烈吧。像《圣经》都会翻译成世界各国语言,所以在日本的教会读日文版的《圣经》、用日语祷告,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伊斯兰教却没有翻译过的《古兰经》——纵使有译本,那也不称为古兰经了。 因为古兰经是真神安拉( Allah)透过天使以阿拉伯语直接传达给预言家穆罕默的话。一旦经过翻译,那就不再是神明“直接”所说的神旨了。 所以就算不懂阿拉伯语,只要是穆斯林,再怎么不方便也必须用阿拉伯语经。顺带一提,所谓的《古兰经》在阿拉伯语中是“通读”的意思。 引自 巨石环绕的城镇――海德拉巴
16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