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章节的摘录
儿童往往要为他们早期犯下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尽管如此,他们却得不到指导。父母不知道或不愿向孩子承认他们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只能带着这些错误走完漫漫人生路。P10
世界上的人只有充满勇气、信心并且无拘无束,才能从生活的问题和优势中同时获益。他们从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P17
读者或许也不应该依赖于信念和信仰,轻信某个学者,而是要进行研究和对比。P20
因此个体心理学考察所有问题发生的背景。很多人适应社会时有困难,因为他们不能通过语言与他人正常交流。P27
很多在生活中不善社交的成年人发觉自己不能在公众场合讲话,害怕上台,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当作敌人。当面对看起来不太友好、有支配欲的观众时,他们有一种自卑感。只有当人们相信自己和观众时,才能很好地演讲,才能不害怕上台。P28
自卑感和社交训练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卑感由社交失调引起,所以社交训练是我们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社交训练与常识之间也有直接联系。说到常识,我们想到的是社会团体的共同智慧。另外,如上一章提到的,使用私人语言和私人理解的人对他人、社交机构和社交范围不感兴趣,但是只有通过和这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人、事物交流才能得到拯救。P29
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单纯的生理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生理缺陷的错误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个体心理学家鼓励通过发展原型来克服自卑感的原因。 P34
只要人们不仅对自己,也对其他人感兴趣,他们就能很好地解决生活的问题。但如果他们发展出严重的自卑情结,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总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对他人漠不关心,所以没有任何集体感。他们对待生活中社交问题的态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这些人很少成功,继而转向生活无用的一面。在有别人支持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很轻松,因为不需要自己解决问题了。当个体——孩子或成年人——觉得自己特别匮乏时,他们就会减少自己对别人的兴趣,只努力获取优越感,这似乎是人性的一个特征:只要人们努力获取个人优越感,有社交兴趣,就能取得一些成绩,但如果他们缺乏社交兴趣,就没有准备好解决生活的问题。P48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自卑感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人类健康、正常发展的一种兴奋剂。只有当不足感淹没个体的时候,它才成为一种疾病,不是刺激他们做出有益的活动,而是让他们变得抑郁落寞,停滞不前。优越情结是感到自卑的人逃离困难的方法之一。他们假设自己是优越者,也许事实远非如此,但这种虚假的成功补偿了他们所不能承受的自卑。正常的人没有优越情结,他们甚至都没有优越感,但他们有成功的野心,只要这种努力得到建设性的表达,就不会引发导致精神疾病的错误价值观。P53
儿童的害羞是另一个充满危险的特征。害羞的儿童必须得到谨慎的对待,这种儿童将来总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除非他们能够克服害羞的心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勇敢和外向的人才会有好结果,并能从生活的有利因素中获益。如果一个人比较勇敢,那么他在遭遇失败时就不会受太大的伤害,但是害羞的人一旦看到面前的困难,则会倾向于逃向生活的无用面。在后来的生活中,这种儿童会变得神经质,甚至会疯掉。我们看到这类人走路时会带着羞怯的面孔,与别人相处时,他们会犹豫不决,不怎么讲话,或者干脆避免与他人接触。P97
关于这种信仰宿命论的意义有很多事情可以说,可以写。它影响着整个人类和文明,更别说个体了,但是我想指出的只有——它的心理活动的来源以及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对宿命论的信仰让个体在许多方面逃避有意义的奋斗和付出。因此,可以说宿命论所提供的心理支持是一种虚假的力量。P101
除了医生和心理医生,只有通过学校和教育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原型里的错误,通常只有到了孩子入学之后才会显现,熟悉个体心理学方法的老师会很快地发现错误的原型,他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合群,是否想通过自己的进步成为注意的焦点,以及哪个孩子缺乏勇气——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在第一周内就能发现原型中的错误。教师,在起社会功能的本质上,完全有能力纠正孩子的错误。之所以开办学校,是因为家庭不能适当地教育孩子符合生活的社会需求——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正是在那里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孩子们的性格,也是在那里他们被教会怎样面对生活问题。P158
学校和教师应当有使他们正确完成其任务的心理学认识,这就足够了。将来,学校肯定会用到更多个体心理学的原理,因为学校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个性。P159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