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慢,那么美·
[只有掌握舒适节奏的人才会明了:快有快的战绩,慢有慢的美丽。]
初学摄影的时候,常常觉得沮丧,用着顶级的单反,却不如老师拿着的入门小微单拍出来的照片好看。向老师求教该如何改进技术,老师说:“你技术没问题。” “那怎么才能像您拍得那么好呢?”我问。 老师想了想,又说:“你把数码机换成胶片机试试。” 我想老师果然有经验,都说胶片机拍摄的色彩和质感都要更胜一筹,于是乖乖听话换成胶片机。试拍了两个月,果然作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跑去感谢老师,他看着作品,忍不住笑:“果然进步不少,不过,虽有质感上的轻微差异,但你的水准提升与机器显然没有太大关系。”
我有些疑惑,接过作品认真琢磨。其实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也觉得机器并不是最大的优势,但作品确有莫大改善,总觉得哪里不一样了。原因到底是什么? 老师问我:“胶卷很贵吧。” 我露出肉疼的表情,柯达破产以后,胶卷价格的确水涨船高。 “你心里明白,每按一次快门都消耗掉一张钞票,自然谨慎许多,对构图的要求也高了,肯定会有佳作诞生。如果换回数码相机,肆意乱拍一气也毫无心理压力,想着总有一张可以看。这种心态,怎么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呢?” “与那些在泥潭里一蹲几个月只为拍到一张鸟类照片的摄影师相比,我们还是太快了一点。” 他拿起相机,对着远方,迟迟不按下快门。 “只有慢下来,心才会静,才能观察到最好的角度与最好的风景。” 刚上班时,老板常在周一例会时布置任务。那时年轻气盛,有几分才华又自负,往往是周一接到任务,熬夜查资料也要在周二上午就妥妥地给老板交上去,觉得自己简直游刃有余,智慧爆棚。 相反的是,几位老资格的员工总是磨蹭到周五才打印报告,面对老板时也总是一副殚精竭虑、气喘吁吁的憔悴脸。 “有些数据查了许多资料还是不敢确定,所以交得晚了一点,抱歉。” “感觉任务太繁重了,不过还好,总算压着时间线完成了,您多指正。” 看着他们的面有难色,连我都忍不住皱眉头,却又有些沾沾自喜,认为对方力有不逮才会露怯。 然而几周下来,我隐隐感到了气氛的不妙。每次例会时,老板表扬最多的永远都是周五交任务的那几个人。哪怕作品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老板从来不吝赞美,“熬了几个晚上,辛苦了”、“非常认真,内容准备充分”云云。 早早交任务的我不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得到正式的鼓励,大多数时候还会被临时加上其他的任务,虚虚扣上一顶帽子:“你做事快,能者多劳嘛。”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得到好心的资深前辈教导,这才悟了几分个中深意。 老板不是老师,作业交得早就是好学生。相反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速度快”代表着毛躁与草率,而最后交上工作的人看起来更加深思熟虑,也更加可靠一些。最重要的是,无论成果如何,他们起码以“足够慢”的速度表达了充分的诚意和重视,这种态度让所有的领导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被尊重”的欣慰感。 至于我这样的毛头少女,大约只能活活忙到死也不被理解,还多了不少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后来想想,简直傻得冒泡。 另外一件刚工作时的困惑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那段时间需要见不少客户,推销自己负责的产品,我和几个新晋的实习生每次谈判前都准备得很认真,甚至对着镜子反复默记自己要阐述的内容,但成功率都不高。 还是那位好心的前辈,他旁观了一次我与客户的谈话后,客户刚走,我就急切地问他:“刚刚有没有说漏或说错什么重要内容?我的态度是否表现得积极热情?为什么对方的购买意向还是不够强烈?为什么我总是感觉自己发挥不佳?” 他想了想,只告诉我一个办法:“下次再面对客户时,说话慢一点。” 我不能理解,但他坚持要我这样做,于是我只好听从他的,在下一次面谈时努力放慢语速。 然后奇迹般的,我做成了那单生意。 似乎真的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所感悟,签订合同提笔的瞬间,我忽然就意会了前辈所教导的真正内涵。 语速慢一点,对方可以更加清晰地聆听和分析。推销者总想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被推销者最大的信息量,却不知对方从一无所知到全盘接纳,需要充分的时间。 动作慢一点,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雅与自信。只有初出茅庐的家伙才会用凌乱又重复的手势快速比画,喋喋不休,让人看着头晕不已,甚至产生反感。 回答慢一点,与之前的“交报告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方会认为你是经过思考才给出答案,也会认为你是一个成熟、沉稳又有担当的合作者,产生依赖感与信任感。 反应慢一点——这是一个奇妙的原理。尤其在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抛出一个价格后,看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沉默,先妥协的基本都会是对方。听起来很神奇,但却如魔法一般有着谜样的能量,要命地管用。 “慢一点”未必是百试百灵的法宝。但使用得当的话,带来的成就感却会令人始料未及。 最重要的是,“慢”就少了许多犯错的机会。 至少在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你不会再一拍脑袋暗暗咒骂自己:“怎么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当时要是想想再开口,就好了。” 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慢”并不是这个社会所提倡的法则。在我们的身边,多的是“手快有手慢无”的经典案例。人们匆匆地穿梭在这座城市中,似乎一刻也不想停歇。 堵车超过五分钟就开始不耐烦地发牢骚、谩骂甚至狂按喇叭; 闯红灯、翻护栏、夹塞儿当然是为了节约时间,至于素质问题完全抛到脑后; 读到一篇言之有物的长文章,只会不耐烦地留下一句“要看太久,懒得看”;飞机延误了一阵子,可以破口大骂,大打出手;饭店里服务员上菜问“有什么忌口”,也习惯了调侃一句——“忌慢”。 似乎大部分人已经开始忘记,属于“慢”的和谐之境。 男女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惜相恋,都是最为浪漫的情怀与诗。暧昧着,羞涩着,心头的小鹿乱撞,患得患失,欲语还休和欲拒还迎……这些都需要在慢慢拉长的时间里一点一滴的品味,又怎是见面相亲两天,确认条件合适,然后迅速拍板领证的“闪婚”男女们能够感受得到的呢? 朋友之间,情感仿佛一锅牛肉汤,老火慢炖,方能品之唇齿留香。刚刚见面就掏心掏肺,匆匆把自家老底全盘托出的,最终都会被伤得面目全非,还要埋怨自己运气不佳,遇人不淑。放慢一点交心的速度,多观察一些时间,对人对己都是负责任的表现。 赚钱要慢一点,财帛动人心,也会冲昏头脑,洋洋得意,常引无妄之灾。 升职要慢一点,根基未稳而居高处,注定惹是非,不胜寒。 学习要慢一点,“心学”开山祖师,南宋陆九渊曾言:“耐烦是学脉。”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方为正理。
孝顺要慢一点,带爸妈“一次性”奢侈旅游,不如把陪伴他们的日子拉长些,做做饭,聊聊天,哪怕絮烦无聊,也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温暖。 后悔要慢一点,也许下一秒就会发现曾经的选择是正确的。生活的翻案突如其来,从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何苦总是疼痛而愚蠢地反复打脸。 期盼也要慢一点,给运气一点时间,它像日升月落一样有规律,不必催促,自会光临。 读《拥抱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口头禅是“请别太快”。 的确,这世间从不缺少滚滚向前的车轮,但只有从容淡定地放缓脚步,才知冬夏,才懂春秋。这一刻放缓步伐送君远去,请尽情擦过我的肩膀大步向前,终究殊途同归,又有什么值得焦急。 只有掌握舒适节奏的人才会明了:快有快的战绩,慢有慢的美丽。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我希望我喜欢你不是因为血缘·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的强大不闭塞,丰富不狭隘,幽默不低俗,成熟不压迫。] 夏晴是我的高中同...
-
·我希望你欣赏我不是因为性别·
[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感与创造出的价值,不必因性别的差异,膨胀或泯灭。] 20岁的程然坐...
-
·这么慢,那么美·
-
·重症监护室12天·
[被世界拖进变故和伤害里的人,来不及哭。] 一 父亲发病那一天,是个冬天的周末。 彼时我正对...
-
·别在最好的座位上沉睡·
[你是愿意付出适当的努力,然后高高兴兴地在合适的位置上看演出,还是愿意筋疲力尽,在那个众...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