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福斯的帝国: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1858-1917):法国大学中设立的第一个社会学教授职位的受任者。在世纪之交德雷福斯案引发的社会冲击中,涂尔干试图发掘理性的非理性基础。
一、社会中的劳动分工
涂尔干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既不保守也不激进,尝试从捍卫劳动分工的角度解释现代社会如何运作(《社会分工论》,1893)。
1902 年,涂尔干开始在巴黎高师讲授社会学。它的基本假设来自孔德——社会的基础是一种道德秩序。
契约的达成需要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一种共同的道德秩序之上,而不是单纯的理性。政府的权力也依赖于一种事先存在的团结。
集体良知 or 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一种与其他人同属某一共同体的感觉,为此他会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去按照共同体的要求行事。
这种集体意识来自于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形式,尤其是仪式(如升国旗、唱国歌)。
接下来就是考察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道德标准会如改变。涂尔干从法律入手,发现早期社会中,大部分法律都是惩罚性的(刑法);而在大型现代社会中,大部分法律是赔偿性的(民法、行政法)。这与劳动分化程度相关,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团结。
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早期社会劳动分化程度低,多数人没什么差别,社会的集体意识很强,违背者会受到很严酷的惩罚。个体被强制性、机械性地整合起来。
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现代社会劳动分化程度高,人们的职业各不相同,主要依赖市场进行交换与交往。集体意识更为温和,法律主要维持个体间契约的行使,而不施加整个社会的集体愤怒。市场中人们彼此依赖,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机械团结变为有机团结的过程中,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东西减少了,因此集体意识的内容也逐渐变得抽象,不再是一种仪式、习惯或禁忌,而变为一些普遍的原则,如公正、诚实等等。人类同情心的范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
集体意识如何被捕捉到:如果有某种违反规范的行为遭到了抵制,就说明存在着一种社会准则。
二、越轨与社会团结
越轨(deviance):犯罪及对其的惩罚属于一个社会的核心特质。在对罪犯的愤怒中,公众与社会之间的非理性的、与自我利益无涉的依附关系清晰地显现出来。死刑的仪式功能。
团结社会的仪式,既有消极性的(如惩罚),也有积极性的(婚礼、葬礼、生日聚会等)。
《自杀论》(1897):社会学领域内第一部真正优秀的大规模数据分析的作品。涂尔干通过统计数据的对比研究,驳斥了自杀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同时也发现自杀率与种族、气候、地理等因素不存在相关性。
通过对宗教群体中自杀率的研究,涂尔干得出结论:自杀率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个人越是被紧密地结合进社会中,就越不可能去自杀。
失范(anomie):为个人行动提供明确指导和目标的缺失状态,常发生在社会剧变时。
《自杀论》奠定了社会学的科学性,通过控制变量找寻因果,将 19 世纪的思辨方法带入了 20 世纪的复杂精密的分析方法。
三、宗教与现实
1912 年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几乎所有的观念都可以看作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相对性。
所有宗教的共性,在于一套「神圣事物」,和仪式紧密相关。例如原始部落的图腾,在各种众人参与的仪式中,创造了一种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从而使社会团结起来。
许多宗教都有针对信徒的戒律或道德要求,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社会规则,控制个人私欲的泛滥,维持社会的整体感。
人们实践道德准则,并非完全因为害怕惩罚,而是追寻融入社会的归属感。对于宗教来说,神也并非信徒所想象的东西,它是一个真实的社会象征物。正如我们现代的时间观,也并不是自然的,但却是真实的。
涂尔干揭示了这样一种幻觉:我们把社会设定的现实意象错认作现实本身。只有认识到我们观念的社会相对性,才能踏上理解自身之路。
但涂尔干对当代社会冲突的解决方案并不完美,他的乐观忽略了社会分层的存在以及政治冲突的现实。而在当下高度官僚化的社会中,对情感的压抑和仪式的消除也会造成社会团结的弱化。
风撼斜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尼采的疯狂
弗里德里希·尼采(1833-1900),狂野不羁的思想探险家,其创作有着极致的强度。 「我的野心...
-
空想社会改良家、进化论者和种族主义者
一、弗格森和斯密的道德哲学 在英国,与宗教的决裂显得相对温和。18 世纪,在苏格兰的大学里...
-
德雷福斯的帝国:爱弥尔·涂尔干
-
马克思·韦伯:世界的除魅
马克思·韦伯(1864-1920)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德国实业家家庭中,起初准备子承父业,学习法律。...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非理性的征服者
弗洛伊德(1856-1939)系统地发掘出了普遍存在但隐藏着的人类无意识(潜意识)的内容,揭示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