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有没有这样的书,你只能懂其中一个点或者一部分。可你却把全书啃下来了,还做了笔记、画了思维导图!
结果呢,书中有两个触动你的故事也记不清了,内容更是早在大脑里清空掉了。
原因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形式上的完整了。
你可以试试这样做:寻找触动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你,并能让你发生真实的改变。
你可能会想,那么好的书,成体系阅读不更好?若我们就取触动自己的点,里面的精华不是浪费了吗?
周岭的《认知觉醒》中这样说: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在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认知也是一种能力,那处于认知圈边缘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得最紧密,也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
也就是说,一本书里能让你产生触动的点是你的认知圈边缘的知识,和我们比较匹配,更容易让我们发生真实的改变。另外那些特别有道理,但无法触动我们的内容,是离我们认知圈太远,无法和我们自身认知和需求相关联,学了也记不住。
所以,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可以帮我们识别与自身认知和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抓住这些内容,你就可以让自己快速提升。
74人阅读
郑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深度学习的好处
同样看个剧,人家看完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只能点头说“对!对!” 为什么?有人说,人家的知识...
-
关联:高手的“暗箱”
最近,一个朋友吐槽“要被娃折磨哭了!”,我说“你原来不是读过几本育儿书嘛,还记笔记来着...
-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
仅仅触动还不够
读书,只筛选出对自己有触动的点还不够,而且有些触动还是假的。 比如,你在公众号看了一篇感...
-
打卡: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看着朋友圈里的早起打卡、运动打卡、读书打卡……我想到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前打球...
> 查看全部3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