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吗?
作者澄清说,他不是评判选举民主制和政治尚贤制孰优孰劣,也不是支持用政治尚贤制替代选举民族制。在本章中,他的目标是把选举民主制“拉下神坛”,让读者质疑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是不是“最不坏的制度”。
首先,作者问道,选举民主既没有悠久的历史,也不符合多数社会惯例,为何能成为普适的政治理想,被视为最好的政治制度?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边缘群体争取权利的成功历史,二是民族身份认同对平等政治权利的需要,三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霸权。问题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民主选举制是否将比政治尚贤制表现得更好?
接着,作者主要以美国为例,提出选举民主制度存在四大缺陷,并以中国大陆或新加坡为例,说明政治尚贤制有助于弥补这些缺陷:
一是“多数派暴政”,即非理性、自私和缺乏政治经验的多数选民可能通过民主程序压迫少数派。相反,新加坡的政治精英选拔制度使政治领袖得以超越狭隘的族群利益,建立新的身份认同,着眼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稳定与繁荣。尽管如此,人民行动党当局仍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开放和民主化。
二是“少数派暴政”,即少数富裕群体可能在民主制度下推动制定有利于己的政策,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扩大自身的经济利益。虽然中国大陆和新加坡同样面临收入不平等问题,但两国通过控制经济命脉,能更好排除资本对政治的干预。此外,与使中国领导人获得缩小贫富差距的动力相比,使美国领导人摆脱游说集团的压力更加困难。
三是“选民共同体暴政”,即选民往往选择忽视子孙后代和外国人等非选民的利益,以及偏好即时收益,拒绝漫长而痛苦的改革措施。作者提到了黄宗羲提出的“太学清议”,并认为中国政府更有可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长期议题上履行承诺。
四是“竞争性的个人主义者暴政”,即政治权力的开放式竞争——选举可能加剧而非缓解社会冲突,导致极端主义抬头和政治极化。作者援引了儒家的和谐思想和党派政治的替代做法——香港特区的立法会,并认为中国模式或许促进了社会和谐,虽然它有待完善,但比多党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最后,作者总结说,按照通常所认为的好政府的标准,选举民主不一定比政治尚贤制表现得更好。中国式的政治尚贤制可以被视为宏大的政治实验(让我联想到另外两场宏大实验——美国和欧盟),拥有纠正选举民主制缺陷的潜力,应该鼓励这种实验而不是希望它失败。
盛世未眠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吗?
-
第二章 政治尚贤制如何挑选优秀领导人
本章主要讨论政治领袖需要怎样的才能,以及政治尚贤制如何选拔具有这些才能的人。 作者认为,...
-
第三章 政治尚贤制的问题何在?
作者认为,政治尚贤制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关键是能否在不出差错的情况下实行。选举民主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