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的学术背景:新文化史与年鉴学派。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或文化史,而是与人类学和文学理论结盟。关键词是“话语”和“表征”,这反映了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社会文化关系、爱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建立的影响
1.一系列现代政治行动术语的锻造:左右;政治宣传、恐怖主义、革命;民主政府;恐怖行动;威权主义警察国家
2.全民征兵制度以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开始腾飞
3.传统社会文化关系受到根本质疑。农民、工人、宗教少数派、妇女、奴隶要求自己的权益;报纸的蓬勃;艺术家创造了新风格,版画家绘制的图像
(二)本书回答的三个问题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主要观点
1.法国大革命是好是坏?
好:人民立场
坏:暴民独裁(文化史学者兼文学批评家泰纳)
2.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领袖和政治派别?
3.法国大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重点)
托克维尔:为什么一场以自由和平等为名的革命最终会导致恐怖和拿破仑的专制?从君主政体的结构切入。一直以来君主制不断侵蚀着贵族的政治参与和地方自由,将权力集中到国王手中。“法国人早已学会接受奴役,而波拿马只不过通过许诺平等来消灭政治自由。”法国大革命开启了现代社会真正的政治自由和危险的平等许诺之间无休止的斗争。
卡尔马克思:平等优先于政治许诺。法国大革命是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革命的关键的第一步。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保守农民的利益。
菲雷(共产主义者,后转向反对立场):关注政治语言。认为阶级斗争无法解释大革命的产生,激发动力主要是语言和政治意识形态。延续托克维尔,指出,“有关‘人民’权力的民主语言为原始主义极权主义政治创造了契机,在这样的政治中,罗伯斯庇尔或拿破仑才能声称自己为人民代言,并为压制异见找到借口。”
学级崩坏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言
-
第一章 1789 世界被颠覆
原因:全球竞争导致财政赤字、公众舆论空间与网络的勃发(剧院、艺术展、音乐会、学会组织)...
-
第二章 人民的力量,1789—1792
在这一期间,人们无法想象的政治组织形式、政治参与形式和政治意识形态不断面世。激进主义从...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