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春庭月,寂寞东京塔——在禁忌中看花火,在孤独中治愈寂寞
“世上最寂寞的景色,应该就是被雨濡湿的东京塔”。
作者用浅浅的文字,淡淡的寂寥,带我们走进本书男主人公,十九岁的小岛透在看到雨中东京塔时的内心感受。也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感受到十九岁年轻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超出他年龄成熟的灵魂。从三年前初涉人世开始,他便全身心的爱着这个大他二十岁,优雅成熟且已婚的女主人公诗史。他爱得无私,爱得克制,也爱得让人心疼。
而和他同龄的好友耕二却没有让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精神,只是热烈的追求同样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喜美子。他沉迷于喜美子的曼妙的身材和妩媚的风情。
就像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写作角度一样,作者江国香织从灵与肉的两个角度来描写不被世俗道德接受的两段相差二十岁的不伦恋。
作者的故事和文字就像是绵绵的细雨,悄悄的浸润读者心田,洗尽心灵的铅华,露出那如东京塔一般孤寂的灵魂。
为什么要写不伦恋?难道仅仅是因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们的灵魂是寂寞的?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讲述爱情是孤独的遇见,那这个故事的取材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呢? 掩卷沉思,才发现其实并不是。
作者做这样的安排,或许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每个年龄阶段有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孤独。而爱情是另一半带给我们灵魂上的安慰,弥补心灵上的孤独。
作者的文字慢慢的让我们放下对道德的敏感,正视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就会对作者笔下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诗史和喜美子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懂得。
岁月流逝,它会带来什么,也必将带走什么。书中的诗史和喜美子一样,耗尽青春换来了年少时梦想的东西,金钱,成熟,狡黠,智慧,婚姻等等。生活趋于平稳,脸上的面具越带越牢,一切渐渐的归于平庸。日子能看出坟的模样,失去了自己想要的质感。那原本追求的美好和热情,还有心灵上的自由究竟在哪儿。守着心中的这份渴望不敢同别人提起,甚至是自己也不敢多想,生怕被知道了遭人耻笑:“这么大年纪了还……”
所以,她们的孤独是隐藏在人群,金钱,热闹中的寂寞离索。而这种寂寞离索只能深深的埋藏在内心中,无法诉说,更无法触碰。 透和耕二也是孤独的。
十九岁的小岛透与耕二用超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与追求打开了诗史和喜美子的心灵。
所以当透靠近诗史的时候,他们彼此懂得。他懂她的内心,懂她的灵魂。他看她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去过的地方。雨后的酒吧,爵士乐中的交谈,一张唱片的遐思等等,他和她感受心灵上的共振,触摸着令人回味的怦然心动,而这份懂得也让诗史找到了自己存在的质感和心灵的自由。
回头再看看喜美子,这个社会赋予了她众多角色,母亲,妻子,儿媳等等,而世俗又强加给这些角色以重重桎梏。所以当喜美子同耕二在一起的时候,耕二年轻的肉体与热情让她感受到了生命在燃烧。使她在沉闷的生活中得以抬头喘息。
当身边的人在生活中逐渐的变得形式且麻木的时候,诗史是寂寞的,喜美子是压抑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被生活的粗粝打磨,光滑圆润,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最初追求幸福时的初心。
所以,当两对孤独的灵魂相遇的时候,他们彼此燃亮了对方,他们都在对方的灵魂中弥补着自己的残缺,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如是观照。 看他们的故事,仿佛在感受音符的跃动,一对如自在美妙的爵士乐,一对如激情四射的探戈。
但作者是理性而现实的。故事的结尾,作者没有让他们穿越道德的底线,像童话般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为作者明白,现实毕竟是现实,除了喘息,生活还需要物质,妥协和理智,生活里最重要的还有家人和未来。
诗史说:虽然不觉得非常幸福,但幸福与否本来就不那么重要。 透说:我们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