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误
赵光义的统治进一步依赖文官系统。他大幅增加进士名额,极力宣扬文治;搜访天下图书,组织典籍校勘;全面建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上称为“三馆”)和秘阁等国家图书馆;编修《太平御览》(综合性图书)、《文苑英华》(文学作品总集)、《太平广记》(笔记小说总集)、《册府元龟》(史料性类书)等大型图书,以昭示天下之太平。 引自 第一节北宋前期政局 以上摘自第48页。四大类书中,《册府元龟》为宋真宗时所修,与宋太宗赵光义无关。
当时宋朝君臣还在商议赵恒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具体日期。随着军情日益趋紧,出生江南的参知政事王若钦,建议赵恒避战到金陵; 引自 第一节北宋前期政局 以上摘自第51页。“王若钦”当作“王钦若”。
中大祥符元年(1008)正月初三,赵恒对群臣说,曾梦见有神预告降下《大中祥符》天书三卷,当日皇城司奏报果有天书降于承天门上。 引自 第一节北宋前期政局 以上摘自第54页。开头的“中大祥符”应作“大中祥符”。
宋朝文官按官阶分为选人、京官和朝官三等。选人是低级文官的总称,北宋前期又称幕州县官,官称比较混乱,徽宗崇宁年间改为选人七阶,即承直郎、儒林郎、文林郎、从事郎、通仕郎、登仕郎、将士郎,此后名称又有变化。 引自 第三节文官政治 以上摘自第133页。“将士郎”应作“将仕郎”。
11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