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腔、大院文化与华语影视的渊源/开寅
比如在反特片《英雄虎胆》中,两名隐藏在广西十万大山中的土匪头子夫妇,不但操着标准的京腔,连用辞和表达习惯都是北京式的;我们熟悉的电影《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农村,但敌我双方人员所操着的语言却都是带着强烈京腔吐字和重音特点的普通话,一些民间俗语的使用与其说具有乡土气息,倒不如说带着北京方言所习惯的一些夸张表达的特点。 类似这样演员带着强烈京腔京韵表演的趋势,甚至延到了香港和台湾:在五十年代香港左翼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中,为了突出香港和内地的某种联系,绝大部分的演员都趋向于使用带着明显北京话色彩的对白,以至于观看影片时我们会不时产生这些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的错觉;1967年著名的武侠片《龙门客栈》尽管全程在台湾拍摄,但北京籍的编剧和导演胡金铨为影片撰写了只有用京腔念白才能通顺的台词,特别是影片中由同样是北京籍的著名武术指导韩英杰(出生在上海,三岁移居北京)扮演的东厂特务,操着一口纯正流利的北京话,为这个京门鹰犬角色增色不少。 引自 北京腔、大院文化与华语影视的渊源/开寅
52人阅读
四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北京腔、大院文化与华语影视的渊源/开寅
-
陈嘉映专访:希腊式人生/陈一伊
单读:七十年代初也有很多不同的读书小组,可能分内蒙古、云南、白洋淀。您后来有个定义,说...
-
陈嘉映专访:希腊式人生/陈一伊
单读:比如的学生刚入学不久,问陈老,什么是哲学,怎么回答? 陈嘉映:有好多好多种回答,我...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