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述评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先民对音乐的感悟与表达 述评
钟律是极为精确的五音骨干,即管子的五音计算法。管子为什么只写五音的计算?我在1977年就提出这个问题,但找不到答案,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才知道。因为曾侯乙编钟在十二律的调律法中,只用了五音作骨干音,其他的音是颓曾关系,而不是三分损益法的关系。曾侯中最上层的钮钟,我称之为‘律钟’,因为它们也是按颇曾三度排列的。这和古琴先调空弦音,再从空弦的徽位上找出其他音的方法一样的。所以琴律就是钟律⋯⋯曾侯乙编钟的生律法是以管子的五音作基础,在‘基列’的上、下方展开的颓曾三度体系上发展至二十五律,达到十二个律位上的旋宫的。中国的生律法是‘散点透视’,像古代的美术一样;不同于西方的‘定点透视’,定点透视像照相一样⋯⋯在非平均律的情况下,增五度和小六度不是一回事,相等不了。琴的徽位调出来的音和上面说的这些音完全一样,而钟的律高是用‘琴’(即‘均钟’,先秦宫廷中专为调钟用的声学仪器。在《均钟考》中,我全面论证了均钟是‘略去了演奏性能的琴,)调出来的,所以我说钟律就是琴律⋯⋯平均律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能简略地达到十二律旋宫。作为一种‘律制’,它只是一种代用律,与琴律、钟律产生的天然的泛音列比较,在音调感觉、和声结构上有显著不同⋯⋯(此文引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 引自第21页 想起看过想到的一些,有以下:
空间决定时间(空间)
散点展开画面(国画)
移时移位修饰(复音)
生命承载气运(内经)
词句互文回环(古文)
显隐多重发显(用典)
音乐最能说明空间问题,音高空间对应的是一定范围的音色时间。反之时间决定。
正如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同一空间对应的是不同或连续的空间和时间。反之共同。
比如公共知识认识体系,生命对应的是不同已知秩序的共同承载。反之等同自身。
再如五行一类符号系统,象形相同对应的是互文衍生的会意不同。反之明确少变。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正如水流和渔网,对应水域和鱼类。也许这些是基本常识?
菜系席宴有所不同,是两者都有。多层和多味展开。不管是一道、多道还是席面。
有点明白为什么总觉得汉语先天就是谓词思维模式了。看的古代资料越多越明显。
强调关系关联和形而上,对应的并不是精准而确切的实体,而是不同系统的重叠。
也因如此,过于关注实体或形上,使其混乱,实体当最终形上,形上当最终实体。
会出现道教那样的推度效符证,难以建立真正的科学。而只能是某种关系的体现。
注 形而上采用本意,区别于翻译所用的形而上。
增 音色时间包括音值和音强。上面许多都是。主要是表达某种一生三。
不是没有对应的实体。比如内经有解刨基础。后来发展成系统整体。
有些菜系一览无余,只是符合“定时定点多音”。单道也许有好的。
! 以上文字,主要是表达以记录某种感觉。而不是明确和具体的观点。
也许这很民科……但确实有种一通百通的感觉。涉及道教 - 秩序一类的话题就更明显。
6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