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
2016年《牛津大词典》把“后真相”列入年度热词,将其典型特征定义为“情绪和个人信仰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
传统媒体的复兴和转型已经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就新闻业自身来讲,其核心问题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重新认识自我使命和价值。然而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局限于以客观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框架。
其实,传统媒体作为肩负公共服务大任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在目前的信息混乱和失控下,应该挺身而出,超越客观的事实报道,重拾新闻的立场和担当。
新闻的立场首先是对自己的使命、原则和价值的明确认知在行动中的坚持。立场同客观并不矛盾,客观是方法而不是原则和目的。
新闻的理念和定位首先决定了新闻应该站在权力的对立面,新闻记者是权力的天敌。【尼克松时代不少记者时上了白宫的黑名单的;特朗普从一开始就同新闻媒体不对付,除了一有机会就冷嘲热讽,给个小鞋穿穿——比方说剥夺记者的采访提问机会等】
有立场的典例:特朗普当选总统不久想和新闻界缓和关系,主动提出和几家大媒体的老总、编辑见面,但也提出了条件:会面不做公开报道。《纽约时报》断然拒绝。因为总统同新闻界会面时公共事件而非私人聚会。最终特朗普不得不让步,取消前提条件,临别时更是说了《纽约时报》一箩筐的好话。《纽约时报》并不买账,翌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不,特朗普,我们就是不能友好相处。”
担当与立场紧密相连,但有立场不一定有担当,喊出来站出来的立场才是担当。
作者指出新闻的客观性是个悲催的概念,同时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质疑。正如美国学者史蒂夫沃德所说:“客观从来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也没有一个详细的明晰的理论。”
一般来讲客观有两层意思:一是信息同事实的相符程度,二是说记者对个人主观倾向的克服。
从历史上看,新闻的客观观念的提出和形成基本是处于功利主义的。客观的出现,如同倒金字塔的写作方式,首先是市场的推动。客观的新闻可以最大范围地迎合市场,争取客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客观从来就不是一种新闻价值和原则,而是一种方法。
作为方法的科光其根本目的是靠近真相。由此新闻界发展了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第三人称、规避利益冲突、平衡报道、平实文字、避免文学语言等。
然而客观在许多情形下实际上成了媒体不作为的借口。面对谎言、邪恶,如果只是保持中立,无异于纵容甚至同流合污。今天的媒介生态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许多新闻的理念和方法失去了原本的环境,比如新闻的互动性、开放性和参与性无疑消解了客观。
美国新闻人亚历克斯琼斯曾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即失去了立场和担当。
那些改变了历史的新闻,那些以普利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新闻典范,恰恰不是因为如何客观中立,而是因为立场和担当。
如果细究,新闻的许多价值和概念彼此不太和谐,甚至相互矛盾。比如说一方面强调准确和验证,另一方面又要抢头条;一方面要保持距离,旁观者清,另一方面又要求你深入下去。 一如著名战地摄影家卡帕所说:你拍得不够好,因为你不够近;一方面要你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却鼓励你去扒粪、做调查报道。 引自 第14章 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
小块清新空气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从把关人到网红:媒介伦理的社会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媒体生态,颠覆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生产、传播的垄断。最能反映这一生...
-
主义与生意:新闻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悖论
就新闻业的生存来讲,无论侧重点在哪里,基本都是两大问题的纠结:一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存亡,...
-
后真相时代新闻的立场与担当
-
权力的丧失: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人的职业危机
据美国新闻编辑协会的统计,美国的报纸数量从十年前的1600份左右减少到了1360份;新闻从业人...
-
因品质得专业:人人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塑
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是舶来品,对应的英文是professionalism,其本身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职业...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