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回访:毕业之后,不平等的成年
回顾背景:孩子们出生于经济动荡的 1980 年代,早几十年制造业繁荣之时,高中毕业生就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相对高薪的制造业岗位流向其他国家,好工作越来越少,本科学历更为重要。
2003 - 2005 年的回访信息
梅勒妮:学习障碍延续到高中,虽然被一所州立大学录取,但她决定不上大学直接工作。咖啡馆只干了两周决定去读社区大学,然而成绩也不好,最终决定学习自己喜欢的美容课程。理想是早点结婚,生四个孩子,做一位全职主妇。发型师。
斯泰西:从体操转向篮球,虽然 SAT 考试成绩不佳,但因为篮球水平不错而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由于没有奖学金,父母觉得学费太贵而拒绝(斯泰西很难过),最终在马里兰州大学帕克分校念书。享受大学生活,想先立业再考虑结婚。攻读人文科学博士学位。
加勒特:高中转向篮球队,同样受困于学费,没有去常春藤,而选择了天主教大学维拉诺瓦大学(这学校的篮球队挺厉害)。在父亲劝说下,选择了商科,考虑毕业后先打几年球。客户经理。
亚历山大:中学成绩很好,很早就想成为医生,最终被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混合课程项目录取。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很满意,对即将去加州看望女友很兴奋。继续在医学院上学。
温迪:高中毕业后怀孕,遂结婚,丈夫在海军服役。祖父资助了每年三千美元的学费,得以进入圣玛丽学校(妈妈曾经就读的天主教高中),尽管学习不太行,但社交能力加强很多,在女生社团里很活跃,做兼职,参加体育运动。最终被家附近的一座天主教大学录取,但她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学业,没有就读。现在是全职主妇,婚姻幸福,希望以后有机会获得早教学位,开一家家庭日托。
泰雷克:高中转过两次学,16 岁时曾「被监禁」,父母贷款终于让他读完私立学校。毕业后在社区大学学习,在快餐店、商场、便利店等工作过,如今在工地工作,时薪 12 美元。处于为生活所累的状态,对未来没有明确计划,希望平安过日子就行(近几年两个好友被杀)。
小比利:高中因为行为问题退学,后来参加了高中同等学力考试并通过,加入油漆工工会(父亲公司的工会,父亲的收入提升不错)。因为老问题,工作岌岌可危,但对自己还算满意,希望未来能有一套房子和一辆好车。几年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寓,工作也走上正轨。
卡蒂:进入中学后开始旷课、打架、嗑药、喝酒,高二后怀孕,最终退学。在酒店做服务员(时薪 9 美元),丈夫在建筑行业工作,后来分居(卡蒂准备离婚)。卡蒂觉得自己不擅长做母亲,暂时将女儿寄养在姐姐家,准备努力获得高中同等学力学位,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有一间公寓,再接回女儿。已离婚,孩子和前夫一起,搬去了佛罗里达,在夜总会工作。
哈罗德:高中落选篮球队打击很大,高三开始在连锁餐厅全职工作,最终退学,仍然希望有一天能重返学校。有一次差点被警察冤枉逮捕(警察时常针对黑人),回想过去居住的社区:「我朋友 70% 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进了监狱,真是太惨了。」希望能在 25 岁结婚生子,有自己的事业(街角杂货铺),赚足够的钱,35 岁退休。
高中与学历的对比
中产孩子几乎都拥有读大学的机会;工人阶级孩子一般能读完高中;贫困家庭孩子常会退学,更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下里士满高中,一所烂学校,毕业率约为 55%;中产孩子就读的高中设施、教师都强很多,强调发展写作技巧,提供大学先修课程与大学预备服务,大学升学率 90%。
社会资本:父母的社交网络为下一代找工作提供了很多资源。
与教育机构的互动
相比小学,中学的决策信息更多,尤其是申请大学,中产家庭参与的优势明显。
中产孩子更依赖家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注意经济因素之外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中产家长更熟悉高校系统,也能从亲朋好友那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相比之下,底层家长对高校申请流程很不清楚,会出现各种失误,甚至认为高中同等学力证书和大学文凭差别不大。
底层父母不太为孩子争取机会,认为这都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哈罗德落选篮球队后想转学进入另一支篮球队,但父亲没有提供帮助,导致他只能放弃篮球,开始全职工作。
教育工作者也会看碟下菜:校董会不顾目击者的证据,对小比利惹事严加处理。
对于课外活动的益处,孩子长大后对其评价也不同(跟父母的观点类似),不过中产孩子也不太能意识到这些活动带给他们的竞争优势。
协作培养在此阶段的负面反映:中产年轻人在不断追求成功的路上常会感到孤独和悲伤,申请大学时,有些年轻人也反感父母干涉,产生激烈的家庭冲突。父母在孩子学业不成功时会很自责,感到羞愧。
社区与阶级意识
警察与暴力:底层黑人几乎都在青年时代遭遇过好友的死亡,底层常和警察冲突,对警察印象不好,中产黑人也会遭遇一些警察和其他人的种族歧视;中产白人则认为警察的作用是积极和良性的。(想到《桑切斯的孩子们》里底层民众对警察的痛恨)
底层孩子更体会到父母为他们的教育而付出的经济支持,也想尽早回馈。
中产不太会意识到阶层的存在,会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努力得来的;底层会意识到阶层差异,相信阶层的叙事,想象有钱人的生活,期望阶级提升。常会把失败归于自己,同时也认为很多东西不可避免。
风撼斜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产家庭与底层家庭的语言运用
一、发展孩子的能力:亚历山大·威廉斯 亚历山大·威廉斯家位于郊区的黑人中产阶级居民区,母...
-
家庭和教育机构的互动
一、组织机构内的协作培养:斯泰西·马歇尔 马歇尔夫妇,大学文凭(马歇尔女士拥有数学硕士学...
-
十年后的回访:毕业之后,不平等的成年
-
田野调查的细节与对民族志的反思
一、对纵向民族志的反思和各个家庭对本书的反应 十年后回访的局限:回访只是访谈,缺乏参与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