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青瓷-青瓷 30个笔记 第1章 前言 我不能记录我的生活,但我必须表达我的生活感悟、我对社会的理解。在这个层面,我认为自己是大胆的,坦荡的,因为我有一个天真的梦想:希望看了《青瓷》之后,会多几个考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的人,会多几个考虑为了咱们的和谐社会,自己该怎么做的人。 第2章 第一章 “你要是立志为人民服务,就不要考虑人民币的问题……” 第3章 第二章 张仲平平时很少呆在公司里,大部分时间泡在法院。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他不抽烟,不喝酒,但总是在汽车尾箱里放着两三条精品熊猫。上法院的时候,往口袋里揣上几包。逮着办公室只剩下某一个他要找的法官,会很迅速很自然地往人家办公桌上扔一包。张仲平这是在培养自己的人缘。就像刚刚入道的演艺人员争取频频上镜头、上花边新闻一样,为的是混个脸熟。他的名片和其他拍卖公司老板的名片,躺在执行局很多法官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张仲平希望在关键时刻能够有人想到他,顺手给他打个电话。只要有一个开始,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 张仲平对书法作品多少有些鉴赏力。他起身很认真地看了看,点点头,说:“好好好。”侯昌平哈哈一笑,说:“好什么好,不行。”张仲平说:“真的不错,很大气。”侯昌平说:“这幅颜体倒有几分形似,有那么一点风骨。”张仲平急忙接话说道:“侯哥对颜体的特点概括得很准确。颜真卿当过十七郡的盟主,官位做到了太子师,素有立朝正直之称。他的书法化篆入楷,端庄雄伟,气势磅礴,自成一家。贵公子这字,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侯昌平哈哈一笑,说:“想不到张总是行家,有学问。”张仲平说:“哪里哪里,班门弄斧班门弄斧。”侯昌平说:“有学问是好事,有学问的人做事有后劲。世界是你们的呀。”张仲平一笑,也跟侯昌平开玩笑,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咱们的。”侯昌平又是仰着脖子哈哈一笑,说:“有意思”。 像其他父母一样,张仲平两口子心里总是有点战战兢兢,好像他们一不小心,小孩就会误入歧途。 什么是哥们儿?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社会上流行的段子对哥们儿的定义,就是这样下的。张仲平不得不承认,这种民间文学具有惊人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鸡有鸡道,狗有狗道。做法院的拍卖业务,最需要的就是钻山打洞的本事,必须想方设法搞好跟法官的关系。哪家拍卖公司不是从案源上抓起的?有了一点线索,就得牢牢盯上,又不能蛮干,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梁崎到底未能脱俗,拐个弯把最好的赞美还是留给了自己。张仲平觉得老头子蛮可爱的,文章字画,像孩子不像老婆,当然还是自己的好。 张仲平觉得这步棋走对了,看得出来,侯昌平对他的安排非常满意。他嘴里没说什么,但当张仲平开车送他回中院的时候,还是在下车之前在张仲平的肩膀上使劲地拍了拍。 第4章 第三章 做老板,怎样用人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招的人不能干,不仅成不了事,还可能误事,有机会没抓住,就会被别人抢走。但招的人太能干了,你也得担心,他如果认为自己的待遇跟付出不对等,就会有想法,就会想跳槽或自立门户。张仲平也是这样干出来的,对这种事还是有心理准备。再说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依附性越来越弱,择业和用人都是双向选择,张仲平要炒一个人的鱿鱼很容易,员工要炒他的鱿鱼也不难。 南区法院的业务一直是徐艺在做,徐艺一离开公司,张仲平就得想办法修复跟南区法院和鲁冰的关系,因为关系是跟人走的 你用人,就得信人,否则,又怎么能把事业做大做强呢?问题是,你信别人,别人值不值得你信? 张仲平说:“没有什么对不起的,你记得欠我一份人情就行了。此外,你还得保证不能挖公司的墙角。徐经理,噢,徐总,等你自己做了老板就知道了,咱们这种生意,人一走,损失的不仅是人才,还有关系,关系是什么?就是地盘,就是业务,就是经济效益,对不对?” 徐艺急了,说:“张总您放心,我决不会做什么对不起咱们公司的事,我从内心里是钦佩张总的,真的。这几年,我跟张总真的学了不少东西,这使我终身受益。” 第5章 第四章 河南老头儿慢慢地把它打开,小心地拎着,往张仲平怀里塞。 张仲平赶紧躲,以表示他可不是什么生手。不懂行规的人才会毛里毛糙地伸手去接,你一伸手,递东西的人再故意把手一松,东西很有可能就会在交接之间啪的一下摔碎在地上。谁的责任?那时候就难缠了。 张仲平努努嘴,让河南老头儿把东西搁在茶几上。眼看着确实搁稳了,再凑过去,慢慢地看。 第6章 第五章 可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呢?你,张仲平,曾经也还是个诗人哩。可是,谁他妈的现在还惦记着这个? 第10章 第九章 不喝酒等于放弃了在餐桌上把关系搞得很融洽的机会 第11章 第十章 张仲平的车子贴了太阳膜,不仅车窗贴了,前面的挡风玻璃也贴了,外面很难看清楚里面。 第13章 第十二章 司法程序中审执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审判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官司打赢了,却完全执行不了,或者只能执行一部分,这种情况现在是太普遍了。要不法院里为什么老是喊执行难呢? 张仲平生意做久了,自然知道败事容易成事难的道理。做成一件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多,而要将一件事搅黄了,那就太容易了。 第14章 第十三章 张仲平在各个法院执行局都认识不少人,最怕他们同事之间背地里找他发牢骚、骂娘。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可能掌握着拍卖业务,张仲平犯不着亲谁疏谁,跟每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纯粹的业务关系是最好的,张仲平暗地里把它称之为等距离外交。 张仲平也永远不想倾听法官们的个人秘密。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可能因为心血来潮或者因为喝了一点酒而忍不住向你一吐为快。这是完全可能的,谁都不是圣人,谁都有感情脆弱需要宣泄的时候。可是,等到他们清醒过来以后,又说不定会因为自己嘴巴不牢而后悔和迁怒于人。既然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私人恩怨、隐情,那么值得防备的也就包括你了。因为你在法院认识的人也太多了,谁知道你会不会把他的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给抖出来? 说来说去,不就一个钱字吗?能够和平谈判达成协议,成本无疑是最低的。当然也要看各自的想法和期望值。在这一点上,张仲平无所谓底线不底线,见机行事而已。一个成熟的商人就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要能够根据瞬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第15章 第十四章 做事不能意气用事,得有理由,就是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给出一个你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就能做。当然,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给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难免会互相矛盾互相对立,怎么办?不要去争论对与错,因为人的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件事完全可能给出不同的是非判断,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你自己要让你的理由站得住脚,也就是说,你必须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不管这种责任是法律法规方面的,还是道德良心方面的。” 第18章 第十七章 张仲平想,看来自己当初设计的合作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主拍单位比协拍单位少收了十个百分点,于情于理真的说得过去吗?这是不是在客观上有一种将徐艺往想歪点子的路上引导的意思呢?换句话说,如果两家公司的主次关系变了,自己会不会也耍别的花招呢?张仲平其实经常这样拷问自己,庆幸的是,他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仔细地权衡所冒风险与所得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21章 第二十章 当初公司成立了那么久,你在法院做了几单业务?还不是只能靠艺术品拍卖勉强维持生计?如果不是老班长帮你搭上健哥的关系,你的事业能够这样突飞猛进?这大概就是中国商人的悲哀和无奈了,表面上的莺歌燕舞,掩盖了骨头里缺钙的软弱。你要想轻舞飞扬,就必须有所依附。 第23章 第二十二章 按照张仲平的说法,丈夫的适度花心对维护家庭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外面做了亏心事的丈夫回到家里一般都会对老婆言听计从,决不会动不动就跟老婆斤斤计较。关键的问题是适度,是分寸感。 第25章 第二十四章 现在这个社会,谁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谁还没有一点短处?你的短处被人抓着了,你就得乖巧一点、收敛一点,这样,双方力量的对比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你要是犟着脾气跟人斗,不仅找不到对手,你出击的拳头会像打在影子上似的没有着落,还会暴露出自己的软肋。 第27章 第二十六章 我这个人做事一向是这样的,存希望但不抱幻想。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有了希望才赋予了它意义。最大的希望是人生的大目标,就像公交车的终点站。小的希望是人生阶段性的目标,就像公交车的一个一个小站。没有大的希望,人不知道何去何从。没有小的希望,人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上车下车。但是,所有的希望都能实现吗?那不可能。人的一生中如果有一万个小的希望,那么百分之九十的人只能够实现其中的一千个,还有九千个会落空,这就是芸芸众生。但即使最伟大的英雄、最成功的人士,也不能实现全部的希望,因为生活不是为哪一个人准备的生日蛋糕。” 如果你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你就千万不能把自己太当一回事,你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也就没有东西能够打败你了。”张仲平说:“问题是人有时候就是忍不住要把自己当回事,而且,别人也把你当一回事,弄得你自己觉得像个人物似的,怎么办?”丛林说:“怎么办?我们每个人背上都有一个无形的包袱,里面装着所谓的理想呀,目标呀,责任心呀,道德感呀,各种各样的欲望呀,私心杂念呀等等之类的东西,这个看不见的包袱是弹性的,你可以不断地往里面塞东西,你也可以不断地从里面把东西掏出来扔掉。为什么有些人被压死了,或者被压成了驼背,有些人仍然腰板挺直成了铮铮汉子?就是因为每个人往背上的包袱塞的东西,和从包袱里掏出来扔掉的东西截然不同。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其实就是给自己找台阶。这个台阶让你上的时候你就可以上,让你下的时候,你就得下。 第28章 第二十七章 祁雨的聪明就在于她老是使用疑问句、反问句跟你说话,你不接茬就显得非常没有礼貌和教养。 第29章 第二十八章 能干的人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多少有点自负,她会不会因为没有完成葛云交代的任务,而将张仲平的某些说法添油加醋一下呢?葛云要是不高兴,肯定又会在健哥那里去学舌,再稍微夸张一点,可能跟张仲平原意出入就很大了。 微信读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