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主要向读者朋友介绍河南省的古建筑,河南简称“豫”,位于黄河中下游,即古之中原,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夏朝至金代 3000 多年间,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三朝也是重要的行政区域。历代王朝在这片土地上营建都邑,兴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虽然后世历经战乱和天灾。河南境内至今仍保存大量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古建筑,见证着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河南所在的豫州位居九州之中部,故称中州、中原,其北部属于暖温带、南部属于亚热带,东部为平原,西部多山地丘陵,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发现的猿人遗址证明早在 50 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距今8万到10万年前的许昌灵井遗址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许。以新郑裴李岗、渑池仰韶为代表的的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器物,表明中原先民在 7000至 8000 年前已经拥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在中原建都、随后的商朝同样在此设立都城。夏商两朝都曾经多次迁都,大部分都城均在河南境内,留下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古都遗迹。西周初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阳),周平王正式将首都迁至洛阳,开启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河南境内还包含若干诸侯国都城,如宋都商丘、蔡都蔡城(今上蔡)、陈都宛丘(今淮阳)、郑都郑城(今新郑)、卫都濮阳、魏都大梁(今开封)、楚都宛城(今南阳)等。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大半在河南范围内。
秦始皇统一天下,设置郡县,今河南境内分属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砀郡、河内郡、东郡、陈郡等。西汉以睢阳为都设梁国,又设豫州刺史、辖颍川、汝南等郡。东汉定都于洛阳,河南再次成为王朝核心统治区。汉末天下大乱,继而三国鼎立、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魏文帝曹丕篡汉后仍以洛阳为都,西晋继之。之后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原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将首都迁至洛阳,大加兴建,繁盛一时。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权臣高欢挟孝静帝迁都邺城,河南地区成为东西魏交锋的主战场,破坏剧烈。
隋唐时期王朝首都为西京长安,以洛阳为东都,二者并重。河南境内设有河南郡、荥阳郡、梁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汝阴郡、淮阳郡、弘农郡、南阳郡等。隋炀帝大肆营建东都,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南通吴越,北连幽燕。武则天称帝时期一度迁都洛阳,并称洛阳为神都。唐朝末叶,唐昭宗在权臣朱温的挟持下再度迁都洛阳。
五代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汴梁(开封),后唐建都于洛阳,河南地区均为京畿。北宋仍以东京开封府(汴梁)为首都,另以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商丘)为陪都,还设有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等行政区。金灭北宋,河南地区又遭战乱洗劫。高宗赵构在应天府继位,开启南宋王朝;金人一度立刘豫为帝,以开封为都建立伪齐政权。后废除刘豫,改开封为南京。贞佑二年(1214 年),为了躲避蒙古军队的进攻,金宜宗迁都开封,天兴二年(1233 年)金哀宗又迁都归德府(今商丘),次年即被蒙古所灭。
自元代以后,河南地区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元朝以开封为治所。设河南江北行省,包含今河南省以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江北地区。元末红巾军起义,曾经以开封为都,建立龙风政权。明代设河南布政使司,范围与今河南省大致相同、下辖开封、河南(洛阳)、归德(商丘)、南阳、汝宁(汝南)、卫辉、彰德(安阳)、怀庆(沁阳)8 府和汝州1 个直隶州。皇室宗藩周王的封地在开封,福王封地在洛阳。清代正式设立河南省,继承了明代的辖境区划。民国时期仍设河南省,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短期迁都洛阳。1938 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国军炸开黄河南堤,给河南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开封为省会设河南省,另一度以新乡为省会设平原省,1952 年撤销。1954年省会迁至郑州。近几十年来,河南众多的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但也有相当部分遭到破坏。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濮阳8县市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拥有 3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众多的古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绝对前列。更有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的河南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每年吸引全球无数旅游者来此观光。
河南古建筑的特点很多,最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六点。
其一是古城众多。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之所,从公元前 20 世纪至公元 13世纪,历代王朝大多在此建都、同时在各地兴建许多城邑,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中国古都学会确定的八大古都中有郑州、安阳、洛阳、开封4 座均属于河南省。早期的城市大多沦为遗址,夏商时期的都城位置不断变换,留下了许多城郭、宫殿遗迹,虽有许多断代问题至今未能完全判定,但郑州商城的高大夯土城墙和安阳殷墟的宏伟布局仍然令人十分震撼。号称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拥有汉魏故城、唐宋故城和金元以来的老城,城市演变脉络清晰。号称八朝古都的开封同样历史遗迹遍布。南阳、商丘、浚县、濮阳保留了较多的古城格局和历史街区,甚至古城墙的片段,尚有许多古趣可以追寻。
其二是历史建筑年代跨度广。由于中原大地人居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开始就留下了住宅墙基的遗址,而夏商周三朝的城墙遗址同样是地面上可以辨别的建筑实体。目前距今年代最早且完整保存的建筑实物是登封的东汉三阙,在国务院1961 年 3月4 日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被列为前三名,而位于正阳的永乐少府贾君阙也拥有 1700 余年的历史。之后几乎每个朝代均有建筑实例留存至今,时间跨度之长,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
其三是古建筑类型丰富。除了遗址之外,河南地区所拥有的古建筑分别属于陵寝、寺庙、石窟、塔幢、石阙、衙署、书院、会馆、祠堂、牌坊、民居等类型,其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巩义的北宋皇陵、新郑的后周皇陵以及众多历史名人的陵墓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安息之所,也记录了沧桑的历史演变。河南很多地方都保存着各种各样的文庙、佛寺、道观、城隍庙和其他民间庙宇,形制千变万化。河南素有依托山崖开凿石窟寺的传统,以洛阳龙门石窟、巩义石窟和义马鸿庆寺石窟为代表。河南的古塔数量尤其众多,分为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喇嘛式、扣钟式等不同造型。或高耸入云,或小巧精致,宛如一部古塔百科全书,其中登封嵩岳寺塔、净藏禅师塔、永泰寺塔、安阳修定寺塔,开封繁塔、铁塔均为中华名塔。石阙和石坊、经幢均为石构建筑,富含雕刻图案。衙署的重要遗存包括许昌府衙、南阳府衙、密县县衙、内乡县衙等。会馆包括社旗和郏县的山陕会馆以及开放的山陕甘会馆、禹州怀帮会馆等。河南古代文教发达,广设书院,现存的登封嵩阳书院、邓州花洲书院和扶沟大程书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河南的古民居同样丰富多彩,除了木构建筑之外,还有各式窑洞。
其四是古建筑与历史名人的关系密切。中原大地人才辈出,又是四方杰出人物汇聚之地。许多历史名人曾经在此居住生活,生活长眠于此,后世亦多建祠堂纪念,如,东汉大科学家及张衡墓祠和医学家张仲景墓祠,纪念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南阳武侯祠, 魏晋名士阮籍啸台,唐代诗人杜甫故里、文学家韩愈墓祠、名将陈元光祠,北宋名臣欧阳修墓祠、包公祠,还有宋代理学家二程故里、抗金名将岳飞庙以及纪念文学家苏氏父子的三苏祠等。现存的很多古塔则是历代高僧埋藏灵骨之所,同样具有纪念意义。
其五是河南地区多山,古建筑常与雄浑壮美的山岳环境完美融合。如中岳嵩山就坐落着大量的寺庙、古塔、石阙、龙门石窟位于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淇县云梦山上分布着各种石洞、摩崖石刻和殿堂建筑,近代还在鸡公山修建了许多造型各异的别墅。
其六是这些中原的古建筑深刻、多元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河南既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又长期具有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几千年来融会贯通,凝聚了各种复杂的文化形态,其古建筑是儒释道等主流文化和深厚民俗文化的载体。古代的衙署和文庙、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佛寺、古塔、经幢、石窟反映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发生变异的过程,道观和杂祀各路神灵的宫观庙宇反映了中国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清真寺则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古代都城、宫殿遗址和陵寝留下了帝王文化的深刻烙印。大量的村镇和民居建筑则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和居住习惯,生动鲜活。
现在的河南省属于中部地区,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相对古代最鼎盛时期有所降低。坐落在这片大地上的古建筑见证着中原昔日的辉煌,承载了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可发挥出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地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希望这本地图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河南地区的古建筑,囿于个人能力和时间限制,其中的谬误和不足之处必多,还期待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