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去马克思化的社会主义
Wash_Bottle (Ein Tagtraumer der Welt)
读过 德意志的乡愁
……在提取社会主义中的团结理念的同时,将社会主义区别于马克思(这个犹太人)和阶级斗争。在共同体反对社会的二元论结构中,阶级斗争只能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经济利益的矛盾而产生的冲突,而共同体则被设想出来和解这种冲突。在斯宾格勒看来,马克思恰恰循着英国式的思考方法,其阶级斗争理论只是从一个商业民族演绎出来的。而这个民族的国民经济都围绕着贸易,也从未拥有鲜明的(如普鲁士的)等级意识。在其中,只有“资本家”和“无产者”,只有生意场中的主体和客体,只有掠夺者和被掠夺者,只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丛林法则,而从未有“一切人为一切人”的、服务于整体和国家的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根本不适合于德国。斯宾格勒对马克思式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其用意在于,将社会主义与普鲁士传统结合起来,在民族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政治框架中建构出一种“普鲁士社会主义”( Preubischer Sozialismus)或“德意志社会主义”( Deutscher Sozialismus),用以对抗西方的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斯宾格勒认为:“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是一种提供效率和能力、统治生命的秩序(Rang对我们而言,它就是自由,从个体的经济盲目性( Wilkin)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在这一框架中,社会主义不再被理解成一种生产方式,不再被理解成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的方式或目标,而是成为一种属于德意志民族的“生活方式”(Daseinsform)。 引自 3. 青年运动:在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
47人阅读
Wash_Bottl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09页 领袖的诞生
在“联盟时代”,青年共同体以骑士团作为原型和榜样。这已充分表明自治理念向权威理念的急剧...
-
第115页 帝国
真正说来,凡・登・布鲁克所理解的帝国,十足是一个康德式的理念。它不具有构成性的意义...
-
第120页 去马克思化的社会主义
-
第123页
而这场运动(“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本质,仍是“德意志社会主义”。所以,比起亲苏联的...
-
*第126页 “轴心时代”与五派青年运动
而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观念”的精神氛围下,青年运动日益激进化。简单地说,浪漫主...
> 查看全部3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