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物志
Scheherazade
读过 正红旗下
挺遗憾的。红楼未完,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__________ 一本薄薄的、未完成的小书,却用了好几个小时读完,因为…用北京话读出来,太有趣了。 满族对我而言是个神秘的民族,这本小书对我而言像个生动的旗人生活志。这里可以看得到,住在北京的时候随时可以吃到的小吃背后的游牧民族定居小历史: “在满洲饽饽里,往往有奶油,我的先人们也许是喜欢吃牛奶、马奶,以及奶油、奶酪的。可是,到后来,在北京住过几代了,这个吃奶的习惯渐渐消失。到了我这一代,我只记得大家以杏仁茶、面茶等作早点,就连喝得起牛奶的,如大舅与大姐的公公也轻易不到牛奶铺里去。只有姑母还偶尔去喝一次,可也不过是为表示她喝得起而已。” 可以看到老北京那些fancy的小玩意儿,背后的玩物丧志小历史: “在换羽毛的季节怎么加意饲养,就是那四个鸟笼子的制造方法,也够讲半天的。不要说鸟笼子,就连笼里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鸟粪的小竹铲,都是那么考究,谁也不敢说它们不是艺术作品。” 可以看到,现在逛起来有些无聊的庙会、大钟寺、白云观,当年是多么的生气勃勃: “从初一到十九,他忙得几乎没法儿形容。他逛遍所有的庙会。在初二,他到财神庙借了元宝,并且确信自己十分虔诚,今年必能发点财。在白云观,他用铜钱打了桥洞里坐着的老道,并且用小棍儿敲了敲放生的老猪的脊背,看它会叫唤不会。在厂甸,他买了风筝与大串的山里红。在大钟寺,他喝了豆汁,还参加了没白没票的抓彩,得回手指甲大小的一块芝麻糖。各庙会中的练把式的、说相声的、唱竹板书的、变戏法儿的……都得到他的赏钱…十四、十五、十六,他连着三晚上去看东单西四鼓楼前的纱灯、牛角灯、冰灯、麦芽龙灯;并赶到内务府大臣的门外,去欣赏燃放花盒,把洋绉马褂上烧了个窟窿。” (这个旗人子弟抵押了房契才玩了这么一大圈,也是比较夸张) 看到旗人如何忘记了自己的语言: 定大爷有满文、经史、汉文三位老师,可是他“没学会满文,也没学好汉文。”(读到这里,我去给自己科普了一下满语(的字母表),顺便学习了一下满族人为什么不再用满文。) 书里还有满、汉、回的关系:“不错,在那年月,某些有房产的汉人宁可叫房子空着,也不肯租给满人和回民。可是,来京作生意的山东人、山西人,和一般的卖苦力吃饭的汉人,都和我们穷旗兵们谁也离不开谁,穿堂过户…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谁也挡不住人民互相友好。” “在北京,或者还有别处,受满族统治者压迫最深的是回民…恐怕是因为隔着教吧?可是…清真古教是古教啊,跟释、儒、道一样的好啊!” (这里有个思考题:书上的下层人民抱团取暖,但为什么现在都认为歧视主要发生在下层。) 遗憾的是对牛牧师的描写,太脸谱化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