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雷克斯马克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德国经理人平均每天工作10.7小时,每周常常工作6~7天,所以他们的工作时间多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而通过理想的时间管理,他们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这同样适用于你,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 有些人的精力白白地耗费了,时间悄悄地溜走了,这都是因为缺少明确的目标、完善的计划、理智的优先选择。时间管理意味着主动掌控自己的工作与时间,而不是听从他人的安排。 引自 前言 作者观点提炼: 1.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通过理想的时间管理,都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 2.时间管理意味着主动掌控自己的工作与时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完善的计划、理智的优先选择。 我的观点: 1.工作(或职业)的本质是一种交换,其直接意义在于谋生,间接或根本意义在于立足(或价值实现)。如果参照凯尔西气质类型所划分的NT(概念主义者/理性者)、SP(经验主义者/技艺者)、NF(理想主义者)、SJ(传统主义者/护卫者)四种思维模式,将现已知的大多数职业与社会角色也大致划分成这样四种,似乎并非毫无道理可言,那么在这一逻辑下,想必侧重SJ型思维模式的岗位角色数量占比要远据上风——不同思维模式的职业岗位对于时间分配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正如并非每份工作的目的都仅在于“完成”——但这似乎并不违背“理想的时间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成效”,即使是再强调自由度与瞬时灵感的工作,要想长久胜任,都需要(/会)摸索(/形成)出一套时间管理模式来,只是时间自由度更高的工作时间分配或许更难于以数据和量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2.当我们提到“浪费时间”时,时间是一种用于价值衡量的参考维度,像如“一小时”、“一炷香的时间”的描述本无意义。我们之所以会有类似“浪费时间”的评价,是因为从实用与功利性的角度分析了一件行为活动的性价比,即其价值/收益/意义的大小(或深刻性与长远性)相对于行为活动时长的比重大小。然而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比方说2021年2月11日21:49~22:49,进行了A活动就无法进行B活动(不考虑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因此从中立的角度上讲,无论做什么,时间都在一如既往地“流逝”,那么类似“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A活动要比进行B活动更有意义”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