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花帝国主义-德国棉花殖民史
德国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里,疯狂的努力从其非洲殖民地获取棉花,到1900年,德国的棉花产业时欧洲大陆最大的,世界第三大的棉花产业。直接从事棉纺织业的工人有近40万人。到1913年,每8名产业工人中就有1名从事棉纺行业。1897年,德国棉花工业生产了价值10亿马克的商品,比第二大工业煤炭业高36%,比钢铁业高45%。但是德国没有哪一个工业在关键原材料上如此依赖进口,因为所有的原棉都来自海外。1902年,德国进口了整整10亿磅棉花。
1896年,德国的制造商成立了殖民经济委员会,这是一个致力于利用殖民地为本国工业提供原料的组织。超过400名德国棉花工业家为其运作提供了资金。有4个因素激发了德国的棉花工业家对殖民地原棉生产的兴趣:
1. 19世纪末棉花价格持续上涨。1898年到1904年,棉花价格上涨了1倍多。德国工业家认为,美国和印度两个主要产棉国家越来越多地自己消费棉花是棉花价格增长的根本原因。在美国内战前,美国自己的工厂只使用了20%的国产棉花,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左右,1900年后又上升到近50%。
2. 德国担心美国缺乏足够的廉价劳动力来种植、修剪和收获全球市场需要的所有额外棉花。劳动力短缺会最终限制美国棉花农业的发展。
3. 殖民地可以承诺提供价格稳定和低廉的棉花。殖民地原棉生产可以避免19世纪60年代棉荒期间的那种市场混乱,这种价格波动使得从业者很难规划利润丰厚的生产。
4. 新兴制造国(尤其是日本)对美国棉花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德国得到的棉花供应。
1888年德国开始其在非洲大陆为世界市场种植棉花的首次系统试验。1890年5约,萨摩亚棉花种植者费迪南德 戈德堡抵达德国殖民地多哥,调查在那里种植棉花的可能性,虽然后来失败了。1900年德国政府从美国亚拉巴马州招募棉农前往多哥扩大其棉花农业,同时殖民官僚和棉产品制造商在德属东非建立了巨大的棉花种植园。1907年,德国纺织工业家海因里希 奥托和弗利茨 奥托兄弟在基洛萨建立了一个棉花农场,三年后,大约1000名工人在37,065英亩的土地上种植棉花。不久,莱比锡纺纱厂和来自萨克森的齐陶的制造商赫尔曼 舒伯特加入了奥托兄弟。
注:多哥是德国在1884年西非取得的一小块殖民地
由于无法再将非洲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欧洲人得出结论,认为鼓励或强迫他们在自己国内为世界市场种植农产品可能会又好处。到1930年,非洲总共出口了23.15亿磅棉花,比内战前一年的美国掠夺一点。殖民者不是取代他们,而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利用他们的劳动。
1. 在一些地方,如印度,中亚和西非,棉花继续由当地农民生产并出售给西方商人。
2. 在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中亚和丘库洛瓦,动员劳动力通过安置前游牧者来完成。
3. 在另外一些地区,如阿尔及利亚,德属东非,来自其他地方的定居者来组织原住民在种植园种植棉花。
由于德国缺乏棉花种植方面的经验,德国殖民官僚和纺织工业家一直到美国去寻找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并立即决定招聘非洲裔美国人到他们的殖民地棉花田。但是这些非洲裔抵达多哥就遇到很多困难:
1. 当地人害怕耕畜
2. 耕畜在当地的环境下活不长
3. 不了解气候,语言沟通也不畅,导致无法从当地的耕种者学到很多东西。
4. 缺乏基础设施有关。比如轧花设备的运输就非常难,需要提前拓宽道路,还需要人力拉车。
尽管开始非常困难,但是德国实业家原本希望的是向这些经验丰富的棉农学习,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当地种植者,实现“人民耕种”。这个选择的原因是德国在德属东非动员劳动力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无法保证足够的非洲劳工。当地农村生产者根本不愿意在那里工作。19世纪90年代,德国殖民者希望像英国在印度,俄国在中非一样,把棉花生产从内部导向转变为外部导向,激励当地农民种植更多质量统一的棉花卖给德国商人。为了更好的棉花,殖民经济委员会与德意志多哥协会等德国私人投资者在多哥设立了轧花厂。因此,耕种者不需要亲自轧花,也不需要长途运输重的多的原棉。其次,殖民政府试图分发种子来使得棉花的外观更加均匀。第三,为了鼓励棉花耕种,殖民政府规定了购买棉花的最低价格,降低种植者风险。第四,为了出口这种棉花,尽可能的去大面积的收购棉花,控制棉花市场。第五,德国迅速修建了棉花运往海岸地区的基础设施。卡洛韦和他的同事第一次到达多哥时,花了15年的时间坐着当地工人拉的拖车来到洛美,然后返回。到1907年,当一条铁路把重要的产棉区与海岸地区连接起来时,运输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
在所有的这些措施中,殖民国家发挥了中心作用。事实上,价格、市场和基础设施都是殖民政府创造的,另外作用还包括:通过向农村耕种者征税并规定可以以劳役形式付税款,国家迫使他们从事更多的劳动,例如将棉花从托弗运到海岸,修建铁路,甚至为棉花开垦土地。通过改变农村耕种者作出决定的背景,国家希望改变他们的倾向,使得农民接受为世界市场生产棉花。
综合起来,塔斯基吉专业和殖民政府的努力非常有效。多哥的棉花出口从1902年的31,863磅增加到了1904年的238,472磅,在1909年增加到了1,125,993磅(在7年内增长了35倍)。但是1909年后,尽管塔斯基吉专家、殖民经济委员会和德国殖民政府未能进一步增加棉花出口。1913年,德国对多哥殖民的最后一年,棉花出口略低于1909年。主要原因在于棉花在当地生产者自己的农业计划中的地面并不与殖民者一致。原因是:
1. 当地妇女在玉米地和番薯地兼种棉花,这是一种不需要太多额外劳动力的作物。但是多哥农民拒绝单一棉花种植,因为劳动密集的多,但是不一定有利可图。
2. 玉米和番薯可以给耕种者提供食物,而德国殖民地行政人员和商人提供的原棉价格太低,存在经济风险。
3. 当地纺纱工也在激烈争夺棉花,当地给出的价格是50芬尼,远远高于德国殖民者提供的25-30芬尼。
这种价格差异表明棉花市场从未真正发展起来。
殖民经济委员会成员卡尔·祖普夫意识到维持生计的耕种与为世界市场生产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建议殖民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使当地人在经济上依赖我们”。他建议,一种办法是增加地方税,让他们用棉花支付。另一方面,多哥总督在1903年12月建议向农民提供少量资金,以保证未来的棉花收成,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种植棉花,因为“政府机构至少在若干年内对当地人施加重大的压力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政府应该明确地寻找方法来“对那些已经自愿接受种子、信贷、预付款或其他棉花种植所需要的支持的当地棉花种植者施加压力”。然而,尽管德国人愿意强迫耕种者,但他们发现很难打破旧习惯,特别是因为德国殖民国家机器的存在相对薄弱,农村生产者的弹性社会结构(以继续获得大量土地为前提)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铁路、市场和价格保证都不足以说服种植者放弃自给农业。
鲁滨逊相信同时种植棉花和生计作物的重要性。他主张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共同种植棉花和粮食作物,他的教导反映了华盛顿的担忧,即非裔美国人过于关注棉花的种植,而太少关注自给自足。事实上,鲁滨逊还记得美国自由民的失败斗争。鲁滨逊在一封范围极为广泛的信中认为:“所有政府的来源和生命都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责任是维持这种生命和来源。因此,人民是它的首要关切。出于同样原因,我们希望教授人们如何种植棉花,因为这对他们有好处,他们将因此获得财富,殖民地将变得更加富有。”“但是,”鲁滨逊继续说,“人们不能光靠棉花生活。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开始教他们。在他们只种植玉米的地方,我们会教他们种植更多和更好的玉米,还有如何种植棉花。在他们现在种植番薯和棉花的地方,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种植更大的番薯和更优良的棉花。”鲁滨逊认为,要实现这样一个缓慢的转变,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农民,而是让他们“尽可能少地感到惊忧和不便”。然而,鲁滨逊和他来自亚拉巴马州的同事的意见却越来越被德国殖民政府忽视。
德国殖民当局羡慕地注视着中亚和印度西部棉花生产的大规模扩张,在那里,俄国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几乎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使其有利于经济作物生产。在没有明确的经济诱因的情况下,要使经济调整为转向世界市场,就必须彻底改变农村的社会关系——这一过程通常要么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在印度;要么需要严重的暴力,如在美国南部、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的奴隶制社会。可以肯定的是,非洲人很快适应了一系列新的激励措施,正如(在一个截然不同的背景下)黄金海岸农民在1890年和1910年之间为世界市场生产可可所做的开拓性努力所表明的那样。但由于缺乏这种激励措施,多哥的德国人无法等待太长的时间,他们也没有行政、经济或军事能力来缩短这一进程。直到20世纪20年代,当法国统治多哥大部分地区时,用于世界市场的棉花产量才大幅增长——1913年至1938年间增长了3倍。但是,棉花生产在多哥独立后才真正起飞,今天多哥出口8400万磅棉花,是德国统治时期的75倍。多哥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帝国国家在构建全球原棉市场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它们获得了大片可以种植棉花的土地,并利用其积累的官僚、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力量动员了棉花种植劳动力。这些行为只是众多政策的一个方面,其他政策还包括进口关税、帝国政策优惠和强有力的国家工业。在棉花帝国内部,全球网络已扩大其地理覆盖面,并得到显著加强。国家塑造了这些网络,表明国家形成和全球化是同一进程的不同方面。各国占领了领土,促进了基础设施的整合,并动员工人在这块新土地上劳动。无论在哪里,在殖民地世界,在俄国,还是在美国,对棉花种植农村的控制都越来越依赖强大的民族国家和帝国。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1923年,德国殖民经济委员会的棉花专家在德国一些主要银行和棉花工业家的支持下,介入苏联在中亚的棉花工业。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原先工作的对象德国殖民帝国之后,希望为德国棉花工业找到另一个棉花来源,而他们的苏联伙伴则急切地阅读德国人在战前出版的关于殖民地棉花的出版物,并希望利用德国的专门知识。
然而,尽管民族国家和帝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是战胜战争资本主义的直接结果——棉花帝国仍然一如既往地全球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及资本家如此果断地建立起来的全球资本主义新地理格局,也将终结欧洲和北美这双重枢纽在棉花帝国中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地位。随着棉花农业的大规模扩张,工厂开始遍布世界各地,散布在全球农村的纱锭数量激增。1865年,全球有5700万锭子转动。到192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55亿。79然而,这些纱锭和织机并不在西欧和美国北部的城市和农村纺纱织布,而是在全球南部纺纱织布。
巴比伦花苑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新棉花帝国主义-德国棉花殖民史
-
重回南方-日本棉纺织业的兴起
1880年,这个国家只有8,000个纱锭在纺织棉花。到1930年,日本共有700万个纱锭在运作,在全球...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