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爆裂鼓手》 (2014,美国)
本身就是根据自己在学鼓期间的真实经历而改编的,灰暗压抑的影像风格也暗藏着导演在洛杉矶摸爬滚打遭遇各种拒绝的青春往事。本片在青春这一主题有着强烈的发言权与写实性。 当我们讨论青春电影时,《爆裂鼓手》是一部极其容易被搁置在讨论范围之外的作品。这不与影片获奖无数而矛盾,而是源于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影经验,对青春片产生了一种观影前意识:视觉的美感,内容的积极,怀旧而写意,最终炖成了青春的心灵鸡汤。所以各国青春电影都形成了一种巧合,书写着大同小异的青春与梦想。这也是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故事样板。但爆裂鼓手正如片名一样酣畅淋漓地彻底击碎了大多数青春片交织而成的幻象,重塑了一种相对真实的青春与梦想。而这正是影片虽然只是一部音乐题材的小众电影,却超越电影文本甚至文化背景而取得全球性认同与赞许的原因。 真实生活中为梦而拼搏的人,都有过一个压抑甚至惨不忍睹的过去,这种经历绝不是标榜自己的资本,实现梦想的代价就是一次次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伤害。 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没有掌声与拥抱,因为电影的结论是不用感谢青春中的伤害者,在成长与追梦中让伤害变得有意义的是个体的坚强与选择。这种坚强与选择正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这也是爆裂鼓手对青春与梦想的真实定义。 引自 335 《爆裂鼓手》 (2014,美国) 构图大都十分讲究,这也是本片最鲜明的特征之ー,有意借构图来传递每个段落的意图。比如,最典型的,便是阴影的恐惧症爆发的那个段落,画面变得模糊、扭曲,声音极度紊乱嘈杂,以这种声画的不规则,来展现人物内心失控的状态。同时,影片采用了黑白配色,降低了色彩对表意的,所有色彩可能带来的情绪表达,都被摒弃掉。另外像飘着羽毛的车厢、直面猛虎、高架桥上停车不前、游泳池的嬉闹,这类设计,均使得影片在渲染其独特青春情绪时,显得更细腻、灵动,当然这也属于画面设计的一部分,只不过有动有静罢了。 当然,影片也不是只有那些负面的情绪元素。当阴影跟那位在电台中陪伴自己度过了这些时日的安娜相遇后,影片进入了一种青春浪漫的状态,虽然这种浪漫要被包裹在罢课运动所带来的纷乱感之中。音乐变得浪漫,富有情调,镜头运动变得顺滑,台词变得自在幽默,段落的场景也变 得轻松,所以恐惧和迷茫都处于短暂缺席的不稳定状态中,虽然短暂但至少当下是悠然的。 影片的外观还是一部公路青春电影,并且它有意把寻找埃皮赫门尼奥这一路的经历安排得凌乱散漫。其实这场寻找之旅的结果,并不是阴影和室友桑托斯关心的,那只是他们逃离无聊青春的途径。有趣的是,剧本把他们直面埃皮赫门尼奥的段落设计成了反高潮,一腔感慨,面对睡着了的埃皮赫门尼奥。青春以一种无聊的姿态,接受着冷冷的嘲笑。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或者选择的打算,它更强调情绪的表达,把决定和思考更多地留给观众。本片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虽然有点炫技,对声画技术的运用稍显频繁,甚至有时盖过了剧情的推进,但它整体还是比较优秀的一部青春电影。影片以黑白配色、4:3的画幅、老音乐、诗歌等元素,制造了一种法国新浪潮电影式的气质与情绪。弱化故事情节,重视声画技术的同时仍以实拍为主要制作手段,注重质感。这些都让它成了一部有着熟悉味道,同时放在当下世界电影语境中,又不那么多见的青春电影。 引自 338 《男孩超级白》 (2014,墨西哥)
53人阅读
ナツ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335 《爆裂鼓手》 (2014,美国)
-
341 《野马》 (2015,土耳其/法国/德国/卡塔尔)
尖锐,而《野马〉则似潺潺流水,绵柔温婉,掷地有声。手枪、汽车、足球,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男...
-
144 《猜火车》 (1996,英国)
画面的设计,在本片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里面包括了对场景布局的设置、对画面色彩的调...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