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毕业生》 (1967,美国)
影片在表达本杰明与家庭的关系时,鱼缸成了本杰明内心的暗喻,他的生活宛如观赏鱼,是中产阶级家庭中最得意的陈列品,美好而精致,狭隘而束缚。 本杰明在家庭聚会时面对鲁宾逊太太的挑逗,他本可以以种极其简单的方式了断这一特殊关系的开始,可本杰明还是开车送鲁宾逊太太回家,默认了这种赤裸裸的勾引。这就是本杰明潜意识中对现状的一种抵触,他想要选择的权利与自己的生活。罗宾逊太太是本杰明的长辈,是美国60年代中产阶级的符号性人物,而本杰明之所以最后会主动与她幽会,就是用极端私人化的两性关系彻底否定了社会伦理道德下两人的传统关系,这是迷茫而无目的性的反抗。总而言之,本杰明呈现着一种迷茫、自我怀疑,及对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的精神疏离感。这是对美国60年代叛逆青年的集体勾勒。 鲁宾逊太太对本杰明的动机也暴露了主流社会人的精神虚无与生活疲软。她在丈夫与社会面前呈现出的是物质悦满足感的扮演,她对本杰明的勾引也是出于对生活与现状不满,压抑多年的爆发,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鲁宾太太与本杰明有着同样的精神困境,他们都使用了极端的两性关系来逃避或反抗。本杰明对鲁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菜恩的爱出于本能,这对于鲁宾逊太太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她又拿回了被她丢弃的道德身份来阻止两人的相爱,这就形成了一种自我矛盾。如果相互冲突的两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同情,那么两种完全相反的选择均属于无奈,这就构成了社会的群相性关系与集体悲剧。 本杰明对伊莱恩的追求是一种青春的回归,正常两性关系的复位。在逃离传统与寻找自我的对流中,形成了影片的高潮部分,但两人逃离教堂坐上了公交车时,我们可以发现公交车与教堂其实一样,中间一条走道,两排坐着的都是富有代表性的中 产阶级与保守派,所以故事中的逃离有着一种乌托邦式的假象。但至少本杰明经历了青春的徨与歇斯底里的爆发后,不再盲目地反抗,而是展开了一种关于未来的理性思考。 所以,影片在一个看似幽默圆满而开放,但却极为冷峻的揣摩性姿态中结束了叙事这不仅是对叛逆一代的思考,也是对上一代人的讽刺。 引自 54 《毕业生》 (1967,美国)
85人阅读
ナツ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86 《丑八怪》 (1983,苏联)
爱情究竟是否可信?爱情是一种属于彼此的精神契合,还是爱情本身就是一种 自我内心的幻觉?这...
-
18 岩井俊二的青春映画志 文/任知
岩井的作品以影像清新独特、感情细、内涵蕴著称。他的大多数作品以青少年为主要角色,展现着...
-
54 《毕业生》 (1967,美国)
-
57 《穆谢特》 (1967,法国)
王家卫常被影迷们称赞为“电影诗人”,其间一个缘由便是他电影中颇有韵昧的独白。若论“电影...
-
63 《发条橙》 (1971,英国/美国)
影片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叙事时空背景,既有着后西方精神文明危机与信仰死亡,也有对人类未来文...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