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性是养出来的
犯罪人格并不是犯罪人都有的一种人格现象,在犯罪人群中只是极少数人才具有这种人格,这与他们基本社会化有关。这类人在早年因为基本社会化缺陷造成个人生存艰难,不择手段逐渐成为他们一种常态的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与违法犯罪相关的习性,加之长期与犯罪环境如监狱为伍,至成年便呈现稳定的犯罪人格特征。 犯罪人格者不同于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在童年期有着较为正常的心理表现,没有明显的无因而致的顽劣表现;相反,他们后来的犯罪行为大多有着明显的后天社会化缺陷问题,有行为问题的形成背景和条件,他们显然是长期生活在一个与违法或犯罪息息相关的环境中。 我认为法律也是这样,其实它不是针对一个人的,它事实上是对一个社会的规则,虽然你有道理,但是你也不能任性。 谈他的案件时,最关心的一定是他的家人,包括他村里的人,有的时候你把他剥得太干净的话,其实他的家人会更痛苦。 我认为这个知情对公众来讲没有意义。你可以不知道这个,但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法律是公正的。被害人是很无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犯罪者的亲人?应该说,当一个人做了很严重的犯罪事实以后,他就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处罚,甚至全社会都来声讨他,但他的亲人并没有参与这个犯罪,他们也不希望他出现这样的行为,可他们在社会上几乎得不到任何一点同情和帮助。 我们不要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去斥责一些相关的人,而是应该去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怎么样让他今后不这样做。 生命的感受包括什么呢?不仅仅是说生命珍贵的问题,而是说做错“有关生命的事”就永远没有机会弥补,再聪明的人也是没办法的。 所谓高智商者犯罪,其智商成分只包含在犯罪行为操作中,但在犯罪动机中恰恰缺失高智商。真正决定他们选择犯罪和出现犯罪指向的不是智商,是情绪;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任意放纵。在他们犯罪前的心理活动中,有的只是感受,缺失的恰恰是理性。 观念就是人在观到(感知)的同时形成的念。念为想法,这种想法不是推理的结论,而是感知的结论。观念只与直接感知有关,与经历具体事件有关,与事件留存于心的情境有关。 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恰恰因为潜心学习,早年就离家求学,因为一直进入复杂的认知过程中,而失去了这种因经历而形成观念的机会,从而造成他们一生的心理空缺:缺乏暖意判断的根据,从而形成潜在的心理危机。 引自 第一章 人性是养出来的 高智商犯罪动因中有部分原因是缺乏(缺失)情感教育,在一念之间没有正面的情感画面帮助其恢复理智,暖化心灵,所以有时高智商罪犯在审讯时会呈现漠然,麻木,冷酷的面容。
71人阅读
托麻投炒鸡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人性是养出来的
-
第一章 人性是养出来的
往往是不敢当面对峙和吵架,甚至不 敢跟对方对视的人,才会在背地里悄悄报复。 外表看起来很...
-
第一章 人性是养出来的
危害社会非常严重的有三种人。一种是我们叫作 反社会人格的犯罪人,他们犯罪是没有理由的,从...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