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有上等德性的人不在乎什么叫德性,如果心心念念要表现德性,告诉自己不要失德,不愿让别人看出来品德不好,动机不纯正,那就不是“上德”了。老子不主张其中有利害关系,即得失观念。所以上德就是无心,顺应自然,不去表现是否有德,不执着于德,重视过程,不重“善变”的结果。
进一步的解释——“有无”之间的玄机。“上德”为什么有德呢?因为“无为而无以为”,即不违反自然,没有功利心,刻意要表现德性,比如想要得到却故意推辞,以退为进,这些行为在老子看来,是不自然,不率性,做作的,动机不纯正。真正高尚的品德,不应把品德修养当作手段。
“上仁”同样也是“无以为”,“仁”是真诚相对,互相感应,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的“仁心”同样也是不能有功利心,不可以目的性太强。“无为”容易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儒家主张“大有为”,老庄主张“无为”,即不要违反自然才可以有为,是在“有为”前加了一个前提。
孟子的时期天下大乱,“仁”成为了一种理想,所以孟子提出了义。“义”是要求做事的合理性。上义是有以为的,已经没有办法抛弃功利心了。上礼则是有心用言语去教化,没人回应,强迫人服从。但是老子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社会乱了才需要的东西。
因此,人类历史中,有道的时候没有仁、义、礼,因为并不需要。国家太平时看不见爱国义士,乱世才出英雄。老子甚至还指出,“礼”是整个社会的乱源。“失义而后礼”,在没有“义”的约束后,只能尊“礼”。但是从历史演变的自然现象来看,越重视“礼”,社会越乱,人对人的忠诚没有了,信用也越来越薄弱了。这不是“礼”的过错,是人的问题。我们不应因有礼貌而满足,我们应该提高层次到义,进一步提高到仁,一步一步向道提升。(这一段让我想到经常说的日本人“有小节而无大义”)现在很多人说我只要有礼貌就好,面带笑容,讲话客气,却完全没有真心。却不知道上面还有一个层次是义,义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帮忙时就帮忙,该救急的时候救急,这才叫义。但是义多少还是有心的,还是做给别人看的,因此还需要提高到仁,仁不在乎赞赏,只做应该做的。
老子认为,那些自己认为先知先觉,知人所未知,觉人所未觉的人,其实看到的只是道的表面,道的末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是愚昧的开始。大丈夫,就是为人处世处处遵道而行所以自然有所得的人。大丈夫,懂得要站在厚的地方,而不是薄的地方。厚,即道的本源,道的高层次。根基深厚,厚德载物,都是这个意思。薄,指社会世俗的一面,功利的一面。所以,老子劝我们,要去掉那些浮华的,看起来好看的,但是很形式的表面的东西,要真正拿到实实在在的,敦厚,笃实的道,然后遵道而行,总有一天能够提升自己,到达道的高度。
道,其实就是良心。我们说话凭良心,做事凭良心,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回归本源,根本不必要求别人。德,就是凭良心说话做事,结果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仁,是互相理解。义,是自我要求。礼,是要求别人。所以由低到高的境界,是求合理,然后自我要求,最后进入良心层次,就是无私,无我,无为的求道之路。
(部分摘自曾仕强先生的解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