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广播电台
周叶
在读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
【电视对广播的影响之一,是使它从娱乐媒介转变为一种中枢信息系统。新闻公报、时间信号、交通数据尤其天气预报,现在都有助于增加广播使人联系的固有力量。天气是使所有人都同样卷入的媒介。它是电台的首要节目,它像喷泉一样把听觉空间或生存空间淋在我们身上。】
【其实电视是一种冷媒介,它拒斥热辣的人物、热辣的问题,排斥热性的报纸媒介传播的人物。】
&
【希特勒之所以能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和他利用广播对公众发表谈话有直接的关系。这并不是说,电台在播放他的讲话时,把他的思想非常有效地传达给了德国人民。他的思想是无关紧要的。电台给人提供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电子内爆的经验,这就使重文字的西方文明的整个方向和意义逆转过来。对部落民族而言,对那些整个社会存在都是家庭生活的延伸的人们来说,听广播仍然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经历。高度偏重书面文化的社会,由于长期将家庭生活从属于公务和政治,已经在避免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并淡化了广播的内爆作用。对于那些只有短时期的或肤浅的书面文化经验的社会来说,情况却不是这样。对它们而言,广播这一媒介完全是爆炸性的。】
【1914年前夕,德国人受“被包围”的威胁所困扰。他们的邻国全都建成了发达的铁路系统,这就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战争动员。包围是一种高度的视觉形象,它对这个新近实现工业化的民族具有极大的新奇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相比而言,使德国人又感到受困扰的是生存空间观念。这不是一种视觉上的关切,根本不是的。这是一种幽闭恐惧症,它是由电台的内爆作用和空间压缩引起的。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人从执着的视觉追求中猛然被推向沉思默想,他们思索自己悠远的过去。部落的历史从来都是德国心灵中实实在在的东西。德国和中欧国家能轻易地获得非常丰富的听觉和触觉形态的非视觉资源。这一点使他们能在丰富的音乐、舞蹈和雕塑天地中做出贡献。尤为重要的是,部落形态使他们很容易接近亚原子物理学这种新式的非视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长期偏重书面文化、长期实现了工业化的社会肯定是处于不利地位的。非视觉世界蕴涵着丰富的前文字时代的生命力,它仍然感受到广播的强烈影响。广播的信息是猛烈、统一的内爆和回响,对非洲、印度、中国甚至俄国而言,广播是一种深刻而古老的力量,是联结最悠远的岁月和早已忘却的经验的纽带。】
【对于强烈偏重书面文化的人来说,广播酿成一种深刻的、莫名其妙的负疚感,这种负疚感有时以一种同路人的态度表现出来。一种新近形成的人际关系,养成了焦虑和不安全感,使人觉得事情难以预料。书面文化培植了极端的个体本位主义。广播又正好与之截然相反,它复兴的是深刻的部落关系、血亲网络的古老经验,所以偏重书面文化的西方世界就不得不尽力寻求一种调和折中办法,这种折中表现为较大程度的集体责任。】
虽然媒介本身即是讯息,可是控制的政策却超越了节目安排的范围。限制常常是针对“内容”的,而内容却是另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可见电台的影响与其节目安排毫不相关。
【想使媒介普遍为人接受的商业公司,必然千篇一律地满足于追求“娱乐性”,以此作为一种中性的策略。再也找不出比这种策略更像是鸵鸟政策的了,因为这一策略能保证任何媒介的最大渗透力。偏重书面文化的社区总是主张以表现争辩和观点的方式来使用报纸、广播和电影。结果不仅会削弱报纸、广播和电影的功能,而且还会减弱书本的功能。商业娱乐的策略自然会保证任何媒介的最大传播速度,保证任何媒介对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大影响力。因此,它就变成了一种滑稽的、自偿的策略,它被人用来信守万古不变的东西,而不是被用于变革。】
【广播曾经采取一种集体收听的形式,它曾经使教堂空无一人。可是电视面世以后,它已经逆转而具有隐私的和个人的用途。青少年退出看电视的集体,转向了个人的收音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