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十二封信
前天开始翻这本书,在儿子书架上搁了不短时间的书。家里书在我看来像大型超市的供应。每天和它们同宿一屋,其实却陌生。以为总有一天可以和其中的每一位发生关系,但总被别的博眼球的事情干扰,就像淘宝刷屏不能自拔。终于在一个决定后思考今生所剩的时间,想抓紧做些自己其实想做的。开始列计划,翻书。
起初打开这本书,按惯例从头读起,介绍啊引言啊不能吸引我。当然在我看来字句都是那么的对,让人无可辩驳。但那跟我的情感联不起来。终于看到第一封信开始,慢慢被他自述的情节吸引。我认为那是作者的真实。
一开始看书名以为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写他让人膜拜的一生,现在想来这也许是我对虔诚基督徒的刻版印象。初看作者幼年时有个敬虔安静的母亲,并受益于她细心的照料和教导。我就不由得拽上自己比较开了。因为不觉得自己对孩子们日常圣经的教导是充分足够的。当然也看到纵然被教导的孩子长大逐渐摆脱了制约作用,但当他最终暮然回首,才发觉幼年时母亲的苦心并非白费,母亲在神面前常常的流泪祷告神都一一垂听。
这些都鼓励我愿意进一步亲近神,因为我知道,唯有神的话语能在我心里昼夜思想,才能在生活里的情景里时常流淌出来喂养给孩子们。
后来就看到作者在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里逐渐偏离了神,开始我想那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是讲他心里的问题。但确实看到他描写的他由心而发出的行为是看起来不好的。
青春期的一见钟情我能理解,但也确实没有经历过那种在基督里的初恋感情。也许如果信仰在人的心里显为大,对爱情的依赖会被冲淡很多?不过显而易见作者那时不是这样的情况。以至于他抛下父亲的计划,只为自己的情欲而活。后来又在工作上渎职,想想没有神的日子,自己活在小世界里,是会意乱情迷到这个地步的。
在非洲的那些日子里,作者又吃了很多苦,受了虐待。有时读着读着会羡慕作者非凡的经历,因为现代人的小生活实在是安逸而平庸,很难有这么离奇的经历,让我有点心生羡慕。但作者后来写到,其实经历的多寡也并不一定决定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就多寡。如果多灾多难的经历里不能在灵性上对人有警示或启迪,那经历真也算不得什么。想想也是。这个世界经历苦难的人也一定不少,但在苦难中彻底沦丧的也不在少数。慨叹神的拣选奇妙并且宝贵!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