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
国有企业的功能、比重以及基本运作
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问题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具体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有企业在我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起着引领性、基础性作用。(尤其是经济效益有限,但是有正外部性的项目)
2、在国家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危机和艰难的时刻,国有企业是稳定力量和中坚力量。
3、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国有企业将是一股重要的支柱型力量。
4、在国家财力上也扮演着“准政府”角色。
5、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问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底线问题
非公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天花板”。应该确立一个公有制比重的底线。目前,非公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再是占GDP的比重规模继续扩大,而是在产业结构、债务结构、资产结构上把效益和质量搞上去。
四、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和资本投资问题
从资产管理转化为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公司是不举债运营的公司。只投资,不管被投资公司的人财物。本质是财务投资者。
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途径问题
有关国有企业混改,还可以参考郑志刚老师的《国企混改》
国企混改的目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优化资源配置;
3、化解困难;
4、为了超常规发展;
5、为了把握机遇,更好地发展。
地方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抓手
一、着力从企业产品端改善供给结构
(一)谋划符合时代特征的主流产品并抓住支撑这些主流产品的战略新兴产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政府在布局当地产业时,也要有这种考虑。要思考产品的生命周期,并有前瞻性的布局。
(二)围绕产业链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
与前面的内容重复
(三)建立健全产业“微笑曲线”
二、着力加大小微企业供给力度
建立对小微企业“1+3+3”的扶持政策体系:
“1”是一个创业者,带头人。
第一个“3”是三笔资金。对于鼓励的小微企业,政府给予3万~5万元资本金补助;二是经营过程中给予资本金等额的税费减免;三是给予至少和资本金1:1的贷款融通扶持。
第二个“3”是三个平台。一是创业培训平台;二是创业孵化平台;三是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平台。
三、坚决去产能,去僵尸,去杠杆
(一)把握市场竞争法则去产能
行业过剩10%~20%,属于良性竞争,市场优胜劣汰;
过剩超过20%,恶性竞争就会出现;
过剩超过40%,形成行业性亏损。
(二)按照“五个一批”去僵尸企业
处理僵尸企业的五个途径:破产关闭;兼并重组;债转股;集团重整;组织调整。
(三)“四管齐下”去杠杆
去杠杆不能有一刀切,想两三年解决问题的想法,容易造成通缩。要多元化的去杠杆。
核销破产、收购重组、提供股权融资比例;控制好房地产公司的债务率
四、科学合理地供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
城市布局一般要以大城市连绵带为基础打造城市群。(在房地产中有也类似内容)
五、有效管控土地和房产供给
加强土地供给管理,应把握五条原则:
1、坚持深度规划后出让;
2、坚持生地变成熟地后出让;
3、坚持招拍挂出让;
4、坚持依法收回闲置土地。
5、坚持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环节的五条原则:
1、一步到位储备,细水长流使用;
2、储备权集中,储备收益各级政府共享;
3、储备地使用兼顾公益事业和商业开发,大体对半开;
4、做好两个循环(资金的循环);
5、严格设置风险隔离墙。
六、加快创新,创造新供给
(一)分类指导,把握好“0-1”“1-100”“100-100万”三大阶段财政、金融的科研投入
第一阶段 0~1,技术创新无中生有;
第二阶段 1~100,创新成果变成一定的生产力;
第三阶段 100~100万,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
创新有阶段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三个“1/3”的专利证书股权分配体系,是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
三分之一归学校或公司,三分之一归研发团队,三分之一归负责转化成果的中小创新企业。调动三方的积极性。
(三)符合六个特征的孵化器是抓好转化基地的关键
搞孵化器,拿一栋楼,不分青红皂白免除几年租金,“捡进篮子都是菜”的搞法,除了热闹,效果不会好。
项目甄别→培训指导→共享服务→股权投资→收购转化→资源聚集
(四)在“100-100万”阶段抓好“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工作
独角兽企业的五个特点:
1、通常是产生于“100-100万”阶段发展的高科技企业;
2、成长之后市值巨大;
3、成长过程不断吃钱,多轮融资,融资规模大;
4、技术含量和商业模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5、产品有时代意义,全球意义和巨大市场。
(五)政府要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建立良好环境
这部分的论述太过简单
1、发挥股权投资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2、完善股权投资的政策环境;
3、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领作用;
4、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多层次股权投资市场,畅通股权投资的退出通道;
5、推进提升VC、PE企业的品质。
改善营商环境的两个关键
一、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
1、降低制度成本;
2、提高政府效率就是简政放权;
3、不断拓宽市场准入范围;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二、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在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1、降低税费成本;
2、降低融资成本;
i 改善地区融资结构,降低企业高利息融资比重;
ii 发展产业链金融,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iii 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小微企业的资本信用。
3、降低物流成本;
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高铁路在货物运输中的比例。2018年,铁路货运量只占总货运量的6%,而美国该指标为20%。另外要发展多式联运、合理布局产业集群。
4、降低要素成本;
5、用好人才红利。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十种有效方式
目前阶段,招商引资的三大特点:
1、在经济“新常态”下,真正有效供给的工商产品和工商项目并不多。导致很多“挖墙脚”式的招商。
2、“大呼隆”式的招商引资已成为过去式;
3、低成本、粗放型招商已不适用。
招商引资的第一要义是了解并研究招商对象的短板,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把握招商对象的命脉问题。
招商引资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磕头跪拜的乞求,而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十种招商方式:
1、产业链式招商。通过引进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企业效益。
2、补短板式招商银行。帮助企业补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3、因势利导式招商。利用本地的稀缺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4、给予对赌式支持。以上海临港引进特斯拉为例。
5、收购兼并式招商。
6、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
7、PPP合作式招商。要保证五种平衡:
i 凡是市场化收费可以平衡投资的项目,应完全放开由市场主体来做。
ii 凡是当期收费低,暂时无法平衡的项目,可以通过逐年调价的方式形成投入产出的平衡;
iii 凡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应通过政府采购分期付款等方式,形成长周期的投入产出平衡。
iv 凡是以无法以采购情况方式推进运作的重大工程投资项目,政府应该配置土地等相应资源使其平衡。
v 凡是高收益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要限定投资者的收益幅度,杜绝利益输送。
8、产业引导基金招商。
9、问题导向采取措施式招商。
10、争取国家的特定政策。
招商中要坚持三不招和五不搞: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招;过剩产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招;环保不过关的不招;不搞血拼优惠政策的“自残式”招商;不搞众筹招商;不搞P2P招商;不搞炒地皮招商;不搞炒房招商。
dolla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数字化”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数字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一...
-
第五章 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房地产调控五大长效机制 一、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存在十大失衡 1、土地供需失衡。 为保障粮...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
-
第七章 全面开放:应对国际新格局
新时代我国开放的新格局、新特征 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特征及成效 过去40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