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点
这是一种与为情感结婚对立的婚姻观。我更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爱情,看重情感,把婚姻建立在感情之上,而不是仅仅嫁给钱,或者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样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幸的婚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引自 第二讲 中国爱情观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应该改变自己的择偶观,去选择那些尊重妇女人格的男人,那些愿意承担家务的男人,那些愿意为女性在家庭中的巨大付出承担更多经济责任的男人,而不是那些让女人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独立收入专职伺候他的男人,也不是那些自己打一份工却让女人打两份工(工作和家务)的男人。女人要依靠自己的独立工作、独立收入去争取与男人平等的家庭地位,而不是把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途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那是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 引自 第四讲 《婚姻法》修订 读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是我爸的那种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和传统陈旧的家庭观念,造成了我的价值感低,从心底里默认别人不用对我好,会对别人的一点点好很在意,甚至可以对对我好的人用得上“感恩戴德”这几个字。
那么,作为单身族、不婚族,你要做好哪些准备?我给大家提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你尽管不结婚,自己过日子,但也要去经历爱情、亲情和友情。爱情是世界上那么美好的一个事情,如果你一辈子不经历是非常遗憾的,你应该去谈个恋爱什么的,当然恋爱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恋爱本身就可以成为目的。有的人的爱也许是精神恋爱,那就更加不以结婚为目的,也可能是因为违反婚姻规范、社会阶层差异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的爱情最终没有办法走进婚姻,但是对任何人来说,爱情都是不可缺少的。 引自 第六讲 单身族要做哪些准备 应该是年龄的忧虑,造成了我从来只把建立关系等同于结婚,并且由于一直以来缺少亲密关系,所以默认爱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人生必要的设置里还没有完成的一个任务是结婚,所以我只要保证尽量找一个合适的生活伙伴就可以了。
但是,其实不应该做这样的设定吧,感情是美好的东西,应该尊重她。自己也是一个体验生活的人,而不应该被年龄限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们有的时候为了奔赴一个自己设定的所谓的好的结果,恰恰放弃了这一路上的体验。
这是一种与为情感结婚对立的婚姻观。我更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爱情,看重情感,把婚姻建立在感情之上,而不是仅仅嫁给钱,或者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样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幸的婚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引自 第二讲 中国爱情观 突然意识到,是不是我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或许,我潜意识里是一种传宗接代的意图?而从未渴望过感情?婚姻是感情的结果,而不是人生的目的。
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激情之爱,它オ是最高阶段的爱,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坠情网之类的话。所谓坠情网有一种迷恋的成分,有一种非理性的迷恋,所以有人会说一见钟情。实际上激情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我就这么幸运地经历到了几次。 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两个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冲动。倒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一种冲动的感觉。而且这种爱情的冲动,是人际关系吸引中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另个人产生的最高级别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情感。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爱情这件事呢? 我觉得就算将来研究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我也依然要赞美“爱”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我这么多年的研究也让我明白了,对于体验过爱情这种心理过程的人来说,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他们的心里就像是黑和白一样分明,就像刀劈斧砍的刻痕一样清晰,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明亮、一样真实。有一天我想你也会到我这个年纪,逝水流年,这么多年的岁月里留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说到底,我想,还是爱情。 引自 第三讲 什么是真爱 这整个一节看得感触特别深,有点被戳到。心里暖暖的软软的,有点想哭。李银河老师讲到的两段爱情,或许真的是幸运吧。
先来说说婚后的感情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看来,婚后两个人的感情应当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友情和亲情,是三种情感混 合的模式。亲情很好理解,就是在所有柴米油盐的问题上,两个人能够互相照顾、体贴。更高层次就是两个人之间最好建立 一种友情式的关系,有一种像朋友的精神交流。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世界、对待各种事情的看法,你们能无话不谈,畅所欲言。 记得我和小波结婚之后,两个人各自都非常忙碌,但是有的时候就会跑到旁边一个小公园去放风筝,聊一聊自己的心事, 或者最近遭遇了什么事。要经常有这个层次的交流,用小波的话讲,叫两个人做倾心之谈。 引自 第一讲 理想婚姻模式 性生活与美感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来说,性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处于一种特别尴尬的地位,说得不好听一点儿,中国人在性的问题上比较“变态”,也就是没有平常心。很多人认为由于我们是文明的人,道德深厚,所以应当尽量远离各种动物性的活动,性活动就是很接近动物性的活动。可是人又有这种动物本能一一中国人特别不愿承认这一点,社会和家庭又要通过这一活动来繁;中国人特别愿意强调生育动机,好像这才是为性活动“正名”。于是就很尴尬,就很变态,就没有了平常心。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我们会感到性活动或性活动中的某种形式、某些姿态是丑的,不喜欢这种活动的人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喜欢这种活动的人则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放荡感。两种感觉其实都不正常,都缺少平常心,都缺少对人类这一自然活动的自然的美感。我欣喜地看到,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已经成长起一群能够对人类的性征和性活动拥有自然美感的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性的问题上恢复平常心的希望。比如我的一位调查对象的话很打动我,她说:“性生活的满足是一种艺术的感觉,和音乐、绘画、诗是相通的。如果两个人在这方面都有修养,就会增加性的享受感。再把周围环境的色彩、灯光考虑进去,心情和环境相呼应,这是最好的。有人会想,我也不想当艺术家,为什么要受美感教育。其实人在做这件事时,是创造人的结晶聪明、敏感、审美感觉都很重要。 所以我想,什么时候大家都能够像这位女性一样,自然、坦然地欣赏性生活中的美感,什么时候大家能在性的问题上有颗平常心,人的性生活才能变得更加正常而美好。 引自 第六讲 如何提高性生活质量 或许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确实将性妖魔化了,我们应当保持对自然和天性的尊重和接纳。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一放假回家就想看小说、看课外书、看电影,家长坚决反对,想让他多背课文、多看教材。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我认为不要强行禁止孩子看课外书、看电影,因为孩子的智力、智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智商富余的小孩,早在学校就把作业都做完了,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家长不让他们看课外书,不是压制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吗?其实这也是一味追求拔尖儿的弊病,会导致人比较缺少创造性。世界上那些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凡要做出真正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原创性,要比所有以往的成功者都高明,要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提出更新颖的思路。如果压制了孩子的自由想象空间和好奇心,一味追求在既有轨道上往前跑,孩子就不会有另辟蹊径的念头,就只能得到世俗的成功,也就是比一般人做得好些而已,不会成就真正独特的自己创造出引领人类心灵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如果孩子有精力,在能够维持一个还过得去的分数之外,会受到小说、课外书、电影的吸引,是应当鼓励的。这样做恰恰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了孩子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最纯真的好奇心。而这个东西对于孩子的一生才是最宝贵的。 在孩子一生的教育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第一是学会怎么做人,第二就是教育他不要一味追求功利,而是培养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他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归根结底,尘世的一切努力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目的应当在灵魂和精神的层面。如果把世俗的成功当成了目的,人生就会异常狭隘,所有的喜怒乐也会变得异常局促,精神生活会变得干瘪枯燥,人也会显得缺少灵性,甚至丢掉了灵魂。 引自 第四讲 如何教育孩子 保护和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够了,孩子不需要那么多学习
说到性别色谱,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理论,认为那些既有男性特质也有女性特质的人,也就是双性化的人,他们往往会比极端男性化或者极端女性化的人,具有更优秀的性格特质,心理更健康,也更能快速地适应社会环境。 这个双性化理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者桑德拉・贝姆提出来的。那么这个双性化优势理论有道理吗? 简单地说,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只是按照自己所属性别的特质去做事,但是如果一个男性既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同时又具备女性的同理心,情感丰富细腻,他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两性中最受欢迎的特质。由于双性化的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采纳男女两性的优势,所以能够更快地适应环境,也更容易成功。这一理论是有道理的。 引自 第一讲 如何看待中性化焦虑 知道曾经遇到过的小天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了。就是这种具备两性特质,有男性的争强好胜,女性的富有同理心,所以让人很舒服。
7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