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一个发达的君主官僚政权、一个活跃于社会的知识文化群体以及一种依然广泛依赖于父老角色和“亲亲”维系的村社聚落社区,确实也就是经历了充分的社会分化之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东西,因而它们也就成了学人立论时自觉不自觉地引为前提之物。 由于政统、亲统、道统之间的剧烈化,出现了“礼崩乐坏”之局;但是某种意义上又不妨说,这个分化又是沿着“三统间的更大分化”这一独特路线推进的。在政治文化阐释上,并不是所有获得了相当分化的社会关系都得到了同等评价的。例如自主的财产关系,在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主导阐说中,就不能取得与“尊尊、亲亲、贤贤”同等的地位。“礼治”作为一种在漫长时期中结晶出来的、并占据过支配地位的政治文化传统,在崩解的同时,又显示了它深厚的传统影响。 引自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74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战国学士之“士”之称谓,明明反映了他们是封建士大夫一脉相承的演变形态。“君子”“小人”...
-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这种处于“俗”“法”之间的“礼”,富于人间性、现世性,因而较少“纯”文化的意味而更多地...
-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
第五章 儒法之争
我们不妨把“法家”的“法”精神,称之为“官僚制的功利理性主义”,它把专制官僚政权的行政...
-
第五章 儒法之争
相对于商、韩而言,孔、孟对于正在日益分展的政统史道,对官僚政治的构成原则、组织方式和运...
> 查看全部2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