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概翻了几十页,不太喜欢作者的文风。堆砌,生造,不敢相信这么出名的书是这个样子。但是报着学习的态度决定每天读一点,理解一下他的脉络。作者知识渊博是肯定的,多少也能学到点东西吧。
南画十六观 - 笔记 1.所观者为何?观画之真性也。 陈老莲《隐居十六观》,是晚年生活写照,精神追求的缩影。此名来自佛经。《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之门。 荆浩《笔法记》,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 画者,华也。认为“华”只能是“苟似”。—外在的真实 画者,画也。表现世界的“元真气象。—生命的真实 见者曰:世岂有朱竹耶? 坡曰:世岂有墨竹耶?善鉴者固当赏于骊黄之外。 倪云林:“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为问方崖师,孰假孰为真?” 徐渭:“我昔画尺鳞,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真狂草书。。。笑矣哉, 天地造化旧复新,竹许芦麻倪云林!” 白阳:“图画物外事,好尚嗤吾人。山水作正艰,变幻初无形。闭户觅真意, 展转复失真。” 八大山人:“画者东西影” “涉事而真” 恽南田:“元真气象” 金农“茫茫宇宙,何处投人” 本书讨论文人画的真性,并非停留在画论。在理论推阐的基础上,通过作品来呈现他们关于真实的看法。 生命的真实是通过“境界”来实现的。它不是风格,是一个显现生命真实的价值世界。 本书在元代中选择了: 黄公望:浑全真一 吴镇,渔父,结合“水禅”品读他对终极价值的看法 倪云林,山水幽绝的境界 明代七位: 沈周:平和 文徵明:浅 唐寅:“视觉典故” 陈道复:幻 徐渭:墨戏 董其昌:空 陈洪绶:高古 清代六位: 龚贤:荒原意识 八大山人:涉事 吴历:思清格老 恽格:乱 石涛:躁 金农:金石气 本文不是关于艺术史的研究,而是艺术哲学思考 李日华:“凡状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 “性者,物自然之天。”从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的文人画发展,从总体上可以归入这“得性”阶段。 明清以来文人画元不出入宋元。宋是始基,始基不立,则画元以成;元是变体,无此游戏变通之法,则风神难生。故画中高手,以元之灵变穷宋之奥府,以得画之真性。“得其性”,就是以生命的真实作为最高的追求,这在元代以来的文人画中得突出发展,也是本书写作始自元代的根本原因。 文人画,就是人文画,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它的根本特点就是它是价值性。 初始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唐,到康乾时期达到极盛,后随国力孱弱几近消歇。 文人画是在山水画中获得发展,但并非独得于山水。 从狭义角度,并不厦在纯粹的文人画家。有的画家的有些画体现出文人意义的特性。 陈衡恪论文人画:“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 清戴熙:画不信要可感,更要可思。 南田“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 喜龙仁:中国艺术总是和哲学宗教联系在一起,没有哲学的了解根本无法了解中国艺术。 绘画界讥笑“过度阐释” 但是对文人画,止于图像形式本身来看他的画,等于灭没了他们作品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文人画有普通的担当意识,是生命的觉解。有强烈的“先觉意识”。 文人画建立一种立足于沉思的生命呈现方式,一种融进灵魂觉性活动的独特心理形式。文人画的智慧表达,不是结论而是过程;不是观念而是生命;不是定性定义的传递,而是非确定性的呈现。非确定性是文人画的重要特点,它以此避开了“语言的困境” 明汪砢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袭贤:“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三者得则气韵生矣。” 本书重视境界的分析,主要因为境界及是达于思想之途径。 文人画不以美的鉴赏为目点,而价值意义的追求为根本。 引自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8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