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学史
张德明
105个笔记
◆ 一 神话与命运观
>>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母体,也是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 希腊神话首先以其神谱的完备系统著称于世。
>> 人神同形同性、神人交混是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征。
◆ 四 悲剧与喜剧
>> 这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聪明的俄狄浦斯一下子给出了谜底说,这就是人。
>> 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
◆ 第六章 古罗马文学
>> 人们常说,罗马的军队征服了希腊,而希腊的学问最终征服了罗马。
◆ 二 文人史诗与神话故事诗
>> 诗人花了整整十年工夫写作这部史诗,直到生命的终点尚未最终完成对手稿的修改。他自己说过,“我用嘴唇舔我的诗句有如母鹿舔她的崽仔”。
>> 他满怀自信地在诗中写道:
我建成一座纪念碑,比青铜耐久比帝王的金字塔更崇高巍峨。
(飞白 译)
◆ 第一章 中古欧洲文学
>> 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尖顶将信徒们的目光从地面引向天国;
◆ 二 爱与信仰的力量
>> 哈罗德·布鲁姆说过,把失落的爱加以理想化几乎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行为。人们多年铭记不忘的往往是一种失去的可能性。
>> 据说但丁九岁的时候,随父亲去拜访一位名门贵族,邂逅一位名叫贝亚特丽齐(这个名字含有“祝福”的意思)的美丽少女,心中油然萌发出一种异样的情感,认为是“天福降临”。尽管但丁后来听从父命,不得不与另一女子结婚,但终其一生,他心中保持着对贝亚特丽齐的秘密的恋情,并将它发展为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 第二章 中古阿拉伯文学
>> 阿拉伯一词,原意为“荒漠”或“不毛之地”。浩瀚的沙漠、贫瘠的自然条件铸造了阿拉伯民族粗犷、豪放、刚猛的整体文化人格。
>> 创立了伊斯兰(阿拉伯语意为“归附”)教。
◆ 一 抒情诗与叙事诗
>> 郭沫若曾说,在海亚姆的《鲁拜集》中,可以“看出我国李太白的面目来”。
绿荫树下展诗章,美酒一壶面包香,且共卿卿同吟诵——,瞬间荒野变天堂。
◆ 二 “物语”与“幽情”
>> 愁情焚似火,不停燃我身。”
◆ 第三编 近代文学
>> 惊恐万状的希腊学者抢救出古希腊手抄本,逃出被焚的城市,渡过亚德里亚海来到意大利。他们可能没有想到,正是他们随身携带的这些手抄本以及他们自身,连同随后在罗马废墟上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形成了整个欧洲对古希腊—罗马的崇拜之风,促成了近代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于是,现代性的大门首先为意大利人缓缓开启。
◆ 第一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 从地形上看,意大利半岛犹如插进地中海的一只靴子,
>> 意大利成为当时“欧洲的学校”。
>> 心理的地平线与地理的地平线同时扩展。
>> 他们宣称,他们发现了人。一位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说,上帝也许创造了这个世界,可是在那以后,就是人来改革和改造世界:
>> 教皇要他给这些人物穿上衣服,以免信徒看了灵魂受到污染;画家不无讽刺地说道:“请您照顾人的灵魂吧,肉体由我来照顾。”
>>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正如恩格斯所说,文艺复兴成为“……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 一 意大利:抒情的自我与放纵的性
>> 并公开说“我同时爱她的肉体和灵魂”。
>> 十四行诗后来成为固定的爱情诗格式,被冠以“彼特拉克体”的名字。
>> 薄伽丘叫她“菲娅美达”,意为小火焰。但这朵小火焰只燃烧了三年就熄灭了。菲娅美达投入了别的男人的怀抱。痛苦万分的薄伽丘写了许多十四行诗来宣泄自己的感情,这些诗歌日后成为意大利诗歌中最悲怆动人的篇章之一。
◆ 二 法国:狂欢、渎神与理性的自我
>> 庞大固埃(法文意为“干渴”)长大后与朋友历尽艰险,寻找神瓶,最后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喝吧!”20世纪法国小说家法朗士认为,这个声音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那就是“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
>> 即使在人世最高的王位上,我们还得以自己的臀部端坐。
◆ 三 西班牙:骑士道德与人文主义
>>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评论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时这样说:“到了地球的尽头人们问:‘你们可明白了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你们该怎样总结这一生活呢?’那时,人们便可以默默地把《堂吉诃德》递过去,说:‘这就是我给生活做的总结。你们难道能因为这个而责备我吗?’”
>> 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这样说:“如果人人都像堂吉诃德,世界也许会垮掉;但如果我们之中没有堂吉诃德,那世界一定完蛋。”
>> 人物越是一本正经、庄严稳重,给人的印象就越是滑稽可笑。与同时代的其他几部欧洲小说相比,《十日谈》通过撕破伪装来表达讽刺;《巨人传》通过极度夸张来造成讽刺效果;而《堂吉诃德》则是不动声色地让幽默讽刺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
>> 除非脑袋里也装着架风车,还有谁会不知道那是风车呢。”
◆ 四 英国:宫廷诗歌与市民戏剧
>> 书名来自作家生造的希腊词Utopia,透露出这是一个介于“无”(ou)与“好”(eu)之间的“地方”(topia),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非现实所在,只存在于作家想象中。
>> 莎翁的剧坛对手本·琼生在为莎剧最早的版本(“第一对开本”)写的序言中说:“他(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 三 法国:绝对君权与古典主义
>> 因为他认识到:“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再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了。恶习变成人人的笑柄,对恶习就是致命的打击。责备两句,人容易受下去的;可是人受不了揶揄。人宁可为恶人,也不要做滑稽人。”
>> 他所写的达尔杜夫决不只是一个达尔杜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达尔杜夫的总和。
◆ 第三章 启蒙运动时期
>> “启蒙”一词(Illumination)原意为“照亮”,引申到思想文化领域,即是理性的开启、思想的解放和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用康德的话来说,启蒙运动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 于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 据说从那时起,这位法国启蒙作家就下定决心,要“摧毁所有那些正在奴役他的国家的偏见”。
◆ 一 法国:启蒙与百科全书
>> 主张言论和宗教自由的人们喜欢引用的他的一句名言是——“我完全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将誓死捍卫你发表你的意见的权利”。
>> 哲理小说是当时新出现的一种“牛油加面包”的文体,即在坚硬枯燥的哲学面包上抹上一层文学奶油,以便一般民众也能读懂,体现了启蒙作家的民主精神。
>> 。尽管当代解构主义批评家德里达认为卢梭的这种坦露不够真诚,有自我夸耀和掩饰的成分,但在那个时代,这种敢于面对自我的勇气实属难得。
◆ 第四章 浪漫主义时期
>> 英国神秘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的诗《神圣的幻觉》中表述了这一发现: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放掌心,永恒刹那藏。
(张德明 译)
◆ 一 德国:从浪漫主义到民族主义
>> 早期的海涅追随施莱格尔兄弟,加入浪漫派行列,写下著名的《抒情序曲》和《还乡曲》,抒发对两位美丽的堂妹的恋情。
>> 海涅的诗风以真实与幻想融为一体、温柔的抒情中带清醒的讽刺为特色,被称为“带刺的玫瑰”。
◆ 二 英国:自然的歌手与激进的流亡诗人
>> 同属湖畔派的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更感兴趣的却是超自然的题材,为达此目的,他甚至吸食大麻,以刺激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进入神秘的梦幻世界。
>> “想象是人的最高权利,它使人与上帝平等。”
>> 一次他遭遇一位低年级同学正被一位高年级同学无情鞭打,明知自己年纪尚小,打不过那个蛮横的大男孩,于是他彬彬有礼地上前问道:
“你打算打他多少鞭?”
“你问这干什么?”
“因为,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愿意为他领受一半。”
这种堂吉诃德式的侠义肝胆,贯穿了拜伦的一生。
>> 他们利用拜伦不检点的私生活和离婚案大做文章,收买黄色小报,对他的人品进行肆意诋毁。四面八方的中伤诽谤使这位诗人无法在国内立足,他只有远走高飞了。
本国既没有自由可以争取,为邻国的自由战斗;
>> 临死前,这位天才的诗人和伟大的民主斗士感叹道:“不幸的人们,不幸的希腊。为了你,我付出了我的时间,我的资财,我的健康,现在,我将付出我的生命。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拜伦逝世后,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 三 法国:浪漫主义与政治自由
>> 用雨果的话来说,“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就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 四 其他欧洲国家: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
>> 又莫名其妙去勾引她的妹妹,引起后者男友,也是自己的朋友的妒忌和愤怒。
>> 按照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赫尔岑的说法,“多余人”就是那种“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人物。
◆ 一 法国:个人奋斗与风俗史写作
>> 司汤达安葬在蒙马特高地,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为自己拟就的墓志铭——
阿里果·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
>> 巴尔扎克也是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他在书房里放着一个拿破仑雕像,上面题着自己的誓言:“彼以剑锋创其始,吾以笔锋竟其业。”
>> 在短短的20年中,他透支了常人也许要50年才能消耗光的生命能量,接连写出了93部长短篇小说,终因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如此感叹:“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 二 英国:工业革命、小资温情与女性写作
>>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宋兆霖 译)
◆ 三 俄罗斯:从“谁之罪”到“怎么办”
>> 剧中反面人物市长的台词“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则表现了这部现实主义喜剧的社会作用。
>> 从地主手中购买名册上尚未注销、实际上已经死去的农奴(俄语中“农奴”和“灵魂”发音相同,拼写也相同)
>> 科罗潘契加则是善于经营和积财的女地主。作者一语双关,用“小盒子”(“科罗潘契加”的俄语原义)
>> 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的最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 奥布浪茨基一家把安娜—渥伦斯基和列文—吉提两组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托尔斯泰本人也为自己这部小说的建筑艺术而自豪——“拱顶镶合得这样好,简直看不出嵌接的地方在哪里”。
>> 引人注意的是,托尔斯泰有意选择了以卧轨自杀的方式来安排安娜的结局。冷冰冰的铁轨匍匐在俄罗斯大地上,象征着一种外来的、强大的、邪恶的力量。它不仅侵入了俄罗斯大地,也侵入了俄罗斯人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安娜勇于追求个人爱情的思想和行动正是西方价值观入侵的反映。因而她的毁灭是必然的。
>> 什克洛夫斯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每个人灵魂的地下室,他是每个人同时兼备的利己和犯罪素质的窥密者。他描写的痛苦是全人类性的。他不仅看到大人物的痛苦,也看到小人物们的痛苦。”
>> 他跪倒在索尼娅脚下,对她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苦难膜拜。”
>> 作家在描写主人公实施犯罪、掩饰罪行和忏悔时,运用了意识流、梦幻与呓语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手法,使小说成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 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小说,而不是“独白”小说。
>> 他总是在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发现带有社会性和人性的深刻主题。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人像安东·契诃夫那样透彻地、敏锐地了解生活的琐碎卑微方面的悲剧性,在他之前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人们生活的那幅可耻、可厌的图画,照它在小市民日常生活的毫无生气的混乱中涌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极其真实地描绘给他们看。”
◆ 四 美国:冒险与野性
>> 林肯总统后来开玩笑说,正是这个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小妇人”引发了内战。
>> 作家给自己生活的时代起了一个深刻隽永、幽默调侃的名字——“镀金时代”,形象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所谓繁荣的美国,实际只是表面上镀了薄薄的一层金,里面包的却是一堆废铜烂铁。这个名称既为当时人们所认同,又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所接受。
>> 海明威说,“全部美国小说起源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林肯解放了黑奴,马克·吐温解放了作家。”
>> “归”(called back)——这是1886年5月狄金森临终前留给她两个小表妹的一封遗书,短短两个词构成了一首短诗,不仅意味深长,而且蕴含了诗人拥抱死亡的坦然心境——死是生的归宿,死只是被上帝召回。
◆ 五 北欧:童话世界与妇女独立宣言
>> 安徒生认为他的故事并不仅仅为孩子而讲,也能令成年人有所收获,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同时适合六岁与六十岁人阅读”的境界。
>> 随后,她走出家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萧伯纳说,娜拉发出的这个关门声比滑铁卢战场上的大炮声还要响亮。
因为它宣告了妇女的独立。
◆ 一 法国:世纪末的情绪体验
>> 波德莱尔说:“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与恶区别开来,从丑中发掘出美,给我以粪土,我把它变成黄金。”
◆ 二 英国:唯美主义、命运观与帝国作家
>> 1895年他被指控搞同性恋而被判入狱,尝到了铁窗滋味。
◆ 二 印度:东方诗歌的魅力
>>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感叹说:“我们发现了我们的新希腊,在泰戈尔面前我好像是一个手持石棒、身披兽皮的野蛮人。”
◆ 一 德语国家:人性、狼性与战争
>> 他指出,通过叙述抵抗遗忘,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这既是每一个德国人,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权利和义务。
◆ 二 英国:血性意识、原始主义与反乌托邦
>> 尤其要使人佩服的,是他用字句的巧妙。所有的俗字,所有的男女人身上各部分的名词,他都写了进去,但能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
>>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 四 美国:自然主义与迷惘的一代
>> 海明威早年写的一首小诗《时代的要求》将这代人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代要求我们唱歌,然后割掉我们的舌头。时代要求我们流血,然后锤打我们的伤口。时代要求我们跳舞,然后缚住我们的双手。时代终于亮出了伪装,这就是时代的要求。
>> 有一次她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他把这句话题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迷惘的一代”作为一个流派,就这样正式定了名。
>> 一位评论家说,海明威扛着斧头走进语言森林,把一切繁枝败叶都砍掉了,只露出光秃秃的树干。
>> “每一个字都打击你,好像它们是刚从小河里捞出来的石子。”海明威曾说:“我总是企图按照冰山原则写作。冰山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下,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你知道的东西可以隐而不露,这样只会加固你的冰山。”
◆ 五 俄罗斯: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解冻文学
>> 作者歌颂的中心形象是海燕,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黑暗的大海上展翅翱翔,并且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因这首散文诗而被革命领袖列宁称为“革命的预言家”。
>> 小说结尾“你看,到解冻时节了”被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是影射斯大林时代结束的信号。小说发表后产生重大影响,带动了一批类似主题的作品的出版,形成“解冻文学”,
◆ 三 表现主义:“挤压”与变形的艺术
>> 在1911年的一篇日记中,卡夫卡这样写道:“我的名字叫卡夫卡,这是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穴鸟。”一些评论家认为,穴鸟的形象对于卡夫卡的性格及其生活方式有着一种暗示作用: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自掘一条蜿蜒的甬道,以遁避世俗的伤害。他的短篇小说《地洞》中的主人公说,“洞穴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的安静”。
>> 正如卡夫卡在他那封终于没敢发出的《致父亲的信》中所写:“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 因为,无论写多少章节,K都永远无法进入城堡。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城堡》本身也是一个无法进入的城堡。无论读多少遍,都无法穷尽它的意义。
◆ 四 意识流小说:时间与叙事
>> 按照他的说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斩不断切不开的“流”。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 从某种意义上看,意识流作家笔下的内心独白类似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人时发明的“自由谈话法”,即让病人躺在安乐椅上,在心理医生的暗示和催眠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通过喃喃自语说出自己平时不愿说、不能说、不敢说的心里话或梦境,从而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能量。
>> 法国批评家安德烈·莫洛亚在《追忆似水年华》序言中把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相比,认为他的作品像巴尔扎克一样规模宏大;区别在于,《人间喜剧》的作者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相反,普鲁斯特把内心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实行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人的精神重新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为精神所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 第18章写布鲁姆的妻子莫莉睡意朦胧的意识流独白,长达四十多页,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看完该书后写信给乔伊斯,将这一段称为“心理学的精华”,
◆ 一 存在主义文学:荒诞与自由选择
>> 母亲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死的,我不清楚。
◆ 二 荒诞派戏剧:异化与等待
>> 尤奈斯库说:“人生是荒诞的,认真严肃地对待它则显得荒谬可笑。”因此主张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
◆ 三 黑色幽默:变态的喜剧
>> 德里德尔将军夸口:“我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 二 阿根廷:镜子、迷宫与花园
>> 他说,他心中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三 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
>>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就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 作者的意图是要制造一种既超自然又不脱离自然的气氛,其手法是把现实改变成像精神病患者产生的那种幻境。
>>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效果。
>> 叙述者从现在出发,推测将来要发生的事件,而这个事件的主体又在将来的现在回想过去,随后,叙事时间由较近的过去滑向更远的过去,直至史前时代。
◆ 二 犹太移民作家:民族融合与精神独立
>> 因为他“喜欢写鬼故事,而任何语言都比不上一种将要死亡的语言对鬼更适合了。语言越是接近死亡,鬼就越显得生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