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现象之一
初中时看的一套书虫里有《勃朗特姐妹》,不知道那本是谁写的哎。
勃朗特姐妹可以被称为晚期浪漫主义作家,这并不单单是一种年代学划分。她们以作家身份出现于 18-19 世纪之交,此时伟大的浪漫主义时代已经几近尾声,而英国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即将开始。这样她们就成为了转型式人物,活跃在高浪漫主义革命戏剧的年代与危机丛生的新型工业社会诞生的交叠之际。这个社会发轫于勃朗特姐妹生活的英国北部地区,从这里的工厂与纺织厂蔓延开来,最终横扫全球。 由此来看,这三姐妹是名副其实地在全球工业社会的源头进行创作的。工业革命就在她们的门口开展,从教区牧师寓所的窗口就可以亲眼看见。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艺术家并非总是应时而生,很难简单地说一位作家归属于哪个时代:他们可能由前一时代而来,身上残存着辉煌往昔的余迹,又或许他们走在时代的前面,为模糊难辨的未来发出预言。很多 20 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兼具这两种特质,他们回溯古风素朴、生机勃勃的文明,以期从中窥见新时代的颜容。这便是《呼啸山庄》的叙事中所体现的复杂的时间循环。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是浪漫复古派还是革命先驱派?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勃朗特姐妹继承了新时代的两种特质:既躁动激进,又传统保守。我想要说的是,她们既是反叛者又是保守者,既是虔诚的国教徒,又是热切的反国教分子,这些用个人性情来解释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最让人钦佩的是她们对抗这些冲突的勇气。对于狄更斯这样同时代的小说家而言,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没有过去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直面现实。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她们的小说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综合了两个维度:结合了哥特风格和现实主义、童话和社会纪实,从而勾勒出不可思议的新形态。论到兼具恣肆的想象力和坚定的现实主义,有哪部英语小说能比得过《呼啸山庄》呢?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希思克利夫这个人物的含混特征至关重要。他和勃朗特姐妹一样,既是局内人又是旁观者(insider/outsider):他兼具创造力和毁灭力;他拥有热恋者的激情,同时也有复仇者的冷酷;他的爱情固然是超俗绝世的,他的阴谋也是自私残忍的。《呼啸山庄》无意消解这些二律背反。和别处一样,小说只是为我们展示了互不相容的关于现实的叙事或者版本,并未暗示读者(夏洛蒂必然会那样做)应该相信哪一个。小说的特殊结构是在有意阻止读者对男主人公形成某种一贯印象。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从身体上说,呼啸山庄的确是把希思克利夫放进来了,但是从精神上却把他驱逐出境,正是这一点把本来可能降临的祝福变成了诅咒。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他对凯瑟琳矢志不渝的(absolutism)渴求有一种死亡般的决绝(absolutism)意味。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对彼此的欲望为传统社会习俗(mores)所不容,尽管他们誓死守护,但这种欲望最终还是把他们径直推向死亡的阴谷。只有这个无悲无喜(impersonal)之地,在这个既超凡崇高却又虚空冥灭之处,他们的“关系”(如果这个稍显平淡的词还算应景的话)才能最终达到完满。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这些现象构成了夏洛蒂作品中的所谓政治无意识。它们再现了她所经历的社会冲突和两性冲突转化为小说中某种精神潜文本(psychic subtext)的方式。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呼啸山庄》是一部彼世(other-worldly)小说,并不是说它拿神话和精神象征来说事儿,而是说它对其时盛行的拜物主义——无论是物质进步还是个人的飞黄腾达——一概兴趣索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的脱俗让人觉得烦扰不安,而且具有一种破坏性。其核心在于一种异质的、同时也是执拗的力量,是一种拒绝充分表达的需要和激情,一种不论好歹都要破坏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勃朗特姐妹是英国特有的古怪现象之一,给人感觉像是从天而降一样。她们肯定是脱节错位的矛盾人物,但是通过此书我想说,充满悖论地,恰恰是这种漂泊无着和割裂疏离的感觉,使她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为典型的人物。 引自 周年纪念版导言(2004)
16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