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推荐序一: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 真正的修行,首先是放下对于恒常的追求,坦然接受无常的发生。这种勇气,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福德,是难以拥有的。 幸福也是一样。如果你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尽量不发生,平安喜乐地过一辈子,那么多半你是要失望了。我们无法“学会哲学”,我们只能“从事哲学”。哲学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有勇气的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推荐序二“自立”尽头的爱
可是通过这种自立,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因为我们能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也在这种选择中获得了一种全然的自由。 一个信奉阿德勒哲学的人,是人群中的隐者。“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想想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时,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当然他可以求助,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但是亲人朋友是否伸出援手,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与他无关。或者他也可以期待,但这种期待是否被满足,也是他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从自立那天起,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当然他也不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负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去掉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控制和期待来相互联系的方式,在一个个彼此独立的课题面前,他怎么能不孤独呢 看着阿德勒的哲学,我经常想,一个自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他仍然孤独。但这种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吧 可是另一方面,正是去掉了这些不纯粹的联系,才能剩下了阿德勒直在强调的“爱”:作为独立个体,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兴趣,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相互支撑,全情投入的信赖、不求回报的奉献。而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幸福”的含义。 动力在杭州
推荐序三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幸福是有公式的。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即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 第一个幸福要素是,我们总体的幸福感。意思是对自己总体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如没病没灾,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了一段自己较为满意的亲密关系。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完满的生活状态。 第二个幸福要素是,性格必须是快乐的。 性格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如果一个人性格多变,或性格中呈现严重的双面性,便要从自己的性格着手,改变自己。因此,性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跟幸福感有关。幸福的人一般有快乐的性格,他们喜欢社会,喜欢他人,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第三个幸福要素是,积极的情绪。 生活中总避免不了负面情绪的到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即使在负面情绪下,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情绪产生,能感到幸福,同时内心还有感恩、同情、敬畏等感受。 为什么幸福的人会这样? 其实,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跟世界是怎样的关系上。有时,我们会觉得世界好像是危险的。当我们感到世界是危险的时,往往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也是抗拒的、敌对的、敏感的、想逃脱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很难体会到跟这个世界的良性互动。 第四个幸福要素是,愉悦的感觉。 当我们喜欢某件事情时,就去实现,自然而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面对不幸,我们总会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阻碍成长。这时,我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这上面,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包括能产生幸福感的事件。 细细地看这本书,你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确认自己所有的东西,然后怀疑,渐渐地接近真相,最后忍不住悲伤。 当然,在悲伤的那一刻,改变也正在发生。 我经常会跟自己和身边的人讲,生命就是一个淡淡的悲伤的过程。 因为我们要不断地跟过去告别,跟亲人告别,跟很多东西告别。但不管怎样,即使我预见到了前路有许多悲伤,依然愿意前行。这是一种勇气,也是我们开始追寻幸福的勇气。
推荐序四
勇者不惧,不惧者幸福
译者序 如果说上一部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做自己”的勇气,那么这部《幸福的勇气》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之下获得作为人的真正幸福。
水上行舟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序言
-
引言
哲人:是的。假如有人一接触阿德勒思想便立即感激地说“活得更加轻松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大...
-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哲人:是的。我认为阿德勒心理学是与希腊哲学一样的思想,是种哲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