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孟子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生活在墨子和孟子之间的年代,具体不详。
杨朱有两个基本思想:以是“人人为自己”。二是“轻物重生”。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先秦道家思想总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杨朱 第二阶段 老子 第三阶段 庄子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达到这个目的,杨朱的做法是逃避。老子书中大部分论述的是试图显示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在老子看来,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这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庄子》书中庄子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齐万物,一死生”。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它不是从世俗社会逃往山林,而是从这个世界逃往另一个世界。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
7-1 性善说
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便是一位圣人。他的理论中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里面有野兽的本能方面。但严格说来,这不是“人性”。
7-2 儒墨两家基本分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从爱家人推广到爱其他人,就是实践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仁”的实践。这是从“爱有等级”发展出来的。在这些实践中,没有任何勉强成分,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受苦。由这一点善端出发,就使人自然的爱别人,而且也同样自然地爱父母多于爱众人。这是儒家的观念,墨家则坚持爱众人与爱父母没有差别。
儒墨两家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分歧:儒家认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的品德;而墨家认为,兼爱是靠外力实现的。
对于儒家来说,人为什么实行仁义,是不需要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墨家则必须回答人何以需要实行仁义。墨子的回答是为了功力的缘故,为此他求助于超自然和政治的强制力量。
7-3 政治哲学
墨家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有用;儒家则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
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他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统治。
圣王遵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们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定要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中国从来都是农业国家,照孟子看来,遵行王道,最重要的健全经济基础就是在农民中间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
这还只是“王道之始”,因为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文化的起步。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的教育、懂得人伦之道,这时王道才能真正实现。
孔子对他的原理的解释限于个人品德信仰的范围,孟子则把他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的范围。孔子解释他的原理时,只讲到“内圣”,孟子则把他推广到“外王”的范围。
7-4神秘主义
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充分发展不忍人之心,就得到了仁,实行忠恕之道便是达到仁的最佳道路。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之中,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将会逐渐减少,使人觉得“人”和“己之间不再有别,“人”和”天之间不再有别,个人和宇宙便融合一体,实现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使我们看到孟子哲学中神秘主义成分。
浩然之气是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因此,他是超越道德的价值。它是人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气概,因此孟子说它是“塞于天地之间”
培养浩然之气的办法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明道”,提高人对“道”的领悟;另一方面是孟子所称的“积义”,即坚持不懈的做“天民”所该做的事情。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
阳光明媚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1.1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作者认为哲学在中国文明的地位相当于...
-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家和儒家的观念相反,源于所处的阶层不同。儒家多由来自上层社会的儒生...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孟子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万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但决定万物变动的法则却是不变的。因此,《老子》书...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自由发展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但要达到“至乐”,必须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