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二、[157]兴城类型的分布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从目前资料看,图们江流域已发现一些和兴城类型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基本一致的文化遗存。比较典型的如延吉县金谷遗址、【现在龙井市德新乡,延吉县1983年改龙井县,1988年设市】大墩台遗址③,龙井市琵岩山、三合遗址④,图们市歧新遗址⑤等,都发现有和兴城相类似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大体上均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从器形上看,金谷的有柄石锄与兴城类型的B型Ⅱ式锄相同,黑曜石镞中Ⅰ式边锋较直者与兴城类型中的B型Ⅳ式镞相似。从最能体现文化特征的陶器看,陶质、火候、制法基本一致,Ⅱ式罐与兴城新石器类型的A型Ⅲ式罐相似,金谷的瓮与兴城类型中的B型Ⅱ式罐造型有很大的一致性;从纹饰看,金谷流行的细线[158]刻划人字纹、小枣核形戳印纹等,与兴城新石器文化类型中的同形纹饰如出一辙;从房址结构特征看,金谷与兴城类型二期的房址有着更大的一致性:两地均为深0.7~0.8米的平地穴式长方形建筑,居住面均不加焙烧或夯实,沿墙和中间都发现不甚规律的柱洞,未经特别修筑的灶址等。金谷陶器的器类、器形多于兴城类型,如金谷有兴城所不见的瓮和器盖等,而且瓮、碗、钵、罐等均为鼓腹或微鼓腹,多数器壁近底部明显向内凹曲,而兴城类型中的矮圈足器、红衣陶器亦不见于金谷遗存中;金谷的石器有斧、锄、锛、凿、琢制的黑曜石镞、磨棒等,金谷的骨、角、牙、贝器不见于兴城;从纹饰看,金谷遗址较多地使用细密的长短(多长形)梳齿或篦齿状纹组成的图案,而兴城遗址中,以枣核形戳印纹、粗刻划纹、细刻划线和篦点纹等组成的图案更为流行;在房址方面,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兴城未发现门道,面积很大,房址排列亦不如金谷整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金谷遗存和兴城类型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应归于同一文化类型,其间存在的上述差异,除了包含着一定的地域因素外,更主要的应是两地在年代上互有早晚而形成的差别。 在兴城遗址北约120公里镜泊湖东岸的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⑥中,以往发掘的下层遗物也有和兴城类型二期遗存相近似的,如其中Ⅰ、Ⅱ式亚腰石锄与兴城类型的亚腰石锄基本相同,石斧亦很相似。莺歌岭下层陶器的陶质、器形及纹饰,较之兴城类型一致之处颇多:器形也是以直口筒形罐、侈口束颈罐为主,另有碗、盅、纺轮等;纹饰中亦多见篦点、刻划人字纹、篦点几何图案纹等;其房址亦为长方形池地穴式,居住面边沿有柱洞,大体也与兴城二期房址相接近。种种迹象表明,二者似乎也应归为相同的文化范畴。 另外,在图们江的右岸朝鲜半岛北部,也有相当一些类似的文化遗存发现。如前述朝鲜咸镜北道的西浦项遗址第三期层⑦中,就包含有与兴城类型的一、二期十分相近的遗存。西浦项三期层的生产工具中不但有与兴城新石器文化相近的磨制石斧,打磨结合制作的石铲、亚腰石锄、而且有同样形式的凹底弧边等腰三角形黑曜石镞。这一层的陶器从陶质、陶色、制法到器形都与兴城新石器文化中的陶器极为相似,如彼处的微鼓腹直口罐与兴城类型中A型Ⅲ式罐的造型、纹饰都相近;敛口盆与兴城类型中的同类器形制相近;西浦第三期层中所谓“坛子”,在形制和纹饰上都与兴城二期遗存中的B型Ⅰ式罐相近同;鼓腹罐的涡纹加三角纹与兴城新石器遗存中出土的同类纹饰极为相像,而第三期层中罐上屡见的刻划菱形纹在兴城遗址中亦有出土。从房址看,西浦项第三期层亦是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居住面上有柱洞,有的沿穴壁呈直线排列,这与兴城类型二期的房址也【有】相似性。当然,西浦项第三期层与兴城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别,西浦项第三期层出有丰富的渔业生产工具,诸如鱼叉、鱼鳔、网坠。我们认为,由于人们各自居住的[159]地理环境不同,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就必然会有所不同,因而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应该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如何,西浦项三期和兴城一、二期存在文化面貌上的相通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俄罗斯南滨海 地区大彼得湾的查依桑诺夫卡第一号居住址⑧出土的器物中,不但有与兴城新石器时代遗存极其相似的凹底弧边黑曜石镞、磨制石斧、陶器的质地、颜色、制法也均与兴城新石器文化中的陶器相一致,甚至在形制上,其深腹罐亦和兴城的A型Ⅱ、Ⅲ式筒形罐互相接近。陶器纹饰中,第一号居住址出土的横向刻划人字纹、戳印鱼鳞纹、枣核形纹、锥刺纹、填以篦点和短斜线的细线刻划纹带、倒正三角纹、斜刻划纹中加饰戳点以及折捏口沿的上面齿状纹、下面人字纹等作法,都与兴城类型如出一辙,其间的联系也是显见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朝鲜咸镜北道的西浦项第三期层遗存、俄罗斯大彼得湾的查里桑诺夫卡第一号居住址等,与兴城类型地域上均相去不远,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大体相同,年代基本相近,从而均应归于同一文化类型——兴城新石器文化类型之中。而查依桑诺夫卡第一号居住址的作者把该遗迹中的遗物与中国青铜时代文化比较,将其年代推定为公元前16~12世纪,显然太晚。 这样,以兴城一、二期遗存和金谷遗址为代表的兴城类型文化,大致分布于北起绥芬河,南到朝鲜半岛茂山、清津一线,西至海兰江、布尔哈通河上游,东濒大海。其中以中国图们江流域中游地区分布较为密集。 兴城新石器文化类型的地方性特征明显,应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的一种地方性土著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不论其地理位置和环境如何特殊,也不管其发展道路如何独特,在其发展中不受其他文化的任何影响,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兴城新石器类型在其发展中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先进文化的影响。如兴城类型中流行的戳印纹筒形罐,或许可以在小珠山下层⑨的Ⅰ层压印纹筒形罐上找到源头,兴城常见的戳印枣核纹、刻划人字纹、小篦点纹、细线刻划纹等在小珠山中层也有发现,由篦点纹、细线刻划纹等单独或几种一起组成的三角、菱形、叶脉等几何形图案,也是小珠山中层所常见的,小珠山饰人字纹的筒形罐,如Ⅰ式刻划纹筒形罐与兴城新石器文化中的A型筒形罐也很相似。类似的器形、纹饰在丹东地区东沟县的后洼遗址⑩中也有所发现,兴城遗址新石器文化中的A型筒形罐及其戳点、压划纹等流行纹饰,与后洼上层的大筒形罐以及它的纹饰种类,似乎都有所关联。甚至,兴城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红衣陶的出现,很大可能上接受了红山文化11的一定影响。兴城类型中的凹底等腰三角形压制石镞等细石器,在形式和制法上,都和我国北方的昂昂溪12、富河13等文化中的同类型器物无大差异,而和兴城类型的亚腰石锄相近的器形亦见于红山、富河文化之中。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兴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起源和发展,和周边地区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在发展过程[160]中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的。 引自 第一节 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16人阅读
之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分期
纵[150]观上述三期,遗迹、遗物都表现了其阶段性的变化,但石、骨器的变化显然不及陶器明显。...
-
墓葬
在[151]两年的发掘中,共清理墓葬3座。其中两座为土坑墓(86M1、87AM1),一座为瓮棺葬(87BM...
-
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
关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兴[161]城的青铜文化中出土了一件圆脸、高鼻、细眼的男性陶塑像,还出土了陶哨、动物雕塑等工...
-
两种不同时代文化的经济形态及社会性质
随[167]着社会的前进,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加之渔猎生产的有力补充,家...
> 查看全部2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