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不断革新的今天,更要回头看看过去
《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一本小说集,讲是国文教育。大师写的书,往往都很好读,不仅没有什么艰涩的术语,反而是一个又一个故事将32堂“课”串联起来。姑且谈一谈这小书在语文教育上,带给我的思索: 1.《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锻炼思考力与想象力 学生现在所学习的文章,不是现代的大人写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写的,他们不仅仅是大人,更是文人,他们只写自己的经验,并不是预计给学生读的。 PS:语文也是存在最近发展区的,比如叶老在写到鲁迅的《秋夜》的时候,并没有向孩童解释鲁迅的深层含义,譬如花草象征什么,小虫象征什么,这些都超出了一个刚入初中的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能懂多少,就懂多少”;但对于这样的文章也并不是不进行教学,叶老是这样讲述的“现在正是秋夜呢,天不是很蓝吗?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越清,天空看上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得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 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画面的能力,无论是对于作文还是对于阅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贴着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文学想象力和对儿童敏锐的生活感受力的训练,才是符合规律的语文教学的起步方式。 2.《题目与内容》《一封信》——作文是生活中的项目 “诸君在小学有6年之久,对于小学里的老师,一定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如果老师在这里,明天就可以去看他,如果不在,除了写信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写一封信寄给老师,是不是我们实际的生活的需要?” PS:这是第一堂作文课,给老师写一封信并且实实在在地寄出去,这便涉及到了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给老师分享什么?(选材); 是向老师表达感激、思念、歉疚还是自己的欢乐、成就(立意); 应该写多少字?每一部分写多少?(详略); 我想写哪些人?写哪些事?(写人记事教学); 用什么样的笔调和老师分享?(语气) 写给哪一科的老师?是平实一些还是有文采?怎样把我想说的说清楚?(语言) 此外,当下的许多考试,让学生写书信,这实际上都是脱离了真实情景的应试之作。学生知道这封信反正寄不出去,写什么没关系。阅读对象看似明确,实则非常模糊,因而很难写出来什么真感情。既然是写信,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写,认认真真地寄出去,这是慢的教育,这是情感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 3.《知与情与意》——演讲教学 “我们应该以热烈的感情激动大众,以坚强的意志鼓励大众,叫大众也起来和我们一起抗日” PS: 基于国家大势的演讲教育。中国教育较之于西方,自古便主张“敏于事而讷于言”,西方则不然,希腊罗马有雄辩术,近代有演说家教育,社会各种工作的推进都需要演讲。如何能将演讲教学和国家的时政相结合,引导学生以更加宏阔的视野看待社会和国家,是需要思考的。 4.《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实质上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好的读书笔记。笔记要引用两个以上的例子做凭证,例证越多,论断就越精当。只是把读过的书抄几行或者几句,有什么意义?” PS:许多学生不会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认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无非就是“内容概括+这个故事教会我……”实则不然。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读后感,都要有鲜明的观点,就一个小的要点,在书中展开,搜寻例证。比如如《苏东坡传》,可以只选一个自己最为欣赏的小的要点——苏东坡是个生活家,进而展开论述,从书中的哪件事看出他生活家的特质来。 5.《新体诗》——诗要含有“诗的意境” “月在天上/船在海上/他两只手捧着面孔/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他怕月儿眨眼/他怕海儿掀浪/引他看见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石榴花卡的鲜明的井旁/那人儿正架竹子/晒她的青布衣裳”《水手》 PS: 所谓“诗的意境”实际上是印象、形象的集合。打动我们的并不是情感,而是诗歌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画面。如果把这首诗改成“ 我想孩子 我很想家 我想妻子 我想我妈 ”,虽然也是诗歌的形式,甚至还压着韵,但这首诗没有“形象”,因而也没有“诗的意境”,也就根本算不得诗。 叶老真是一个温暖的教育家,小说里的语文老师“王先生”应该也是他自身的缩影。“王先生”会挂怀辍学去工厂的学生;会和美术老师探讨艺术;会在周末与主动来家里做客的学生畅谈(他的家中时刻都是欢迎学生的);会关注到青春期孩子们懵懂的爱情……这本书,不光关乎语文教学,终身教育、自由教育、自然教育的影子都可以看到。 毕业时,“从离开了这门功课的立场来考核自己,看整个生活是否因而改进了多少……使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的‘生活’”。 最后,用下一本书的一段话结束这本书: “有时,我也会想: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来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弯路,甚至会走错路……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去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 ——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