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兴趣的一章
Cruella S 🥰 (解放的幽灵在现实世界徘徊)
在读 战后日本经济史
日本产业的飞速发展激化了日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
在二战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与美国在经济实力上有极大的差距;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与美国的差距也逐渐缩小。1965年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发生逆转,美国对日收支出现赤字。此后,美国赤字、日本盈余的形势固定下来。“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将会击垮美国企业”的想法在美国扩大,在贸易赤字较多的产品领域,贸易摩擦渐渐发展成政治问题。
最先出现争端的是纺织产品(50年代中期),接下来是钢铁贸易(70年代中期),再扩大到彩色电视机及录像机等半导体和机电产品以及汽车行业。美国汽车产业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使得汽车贸易摩擦车成为日美之间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的金融及资本市场在80年代之后仍然对外国保持封锁状态,禁止外国向日本投资,遭到了海外的猛烈批判。
为了躲避批判的矛头,8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开始推行金融制度自由化,并将缩小日本贸易盈余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前川报告指出,为消除日美贸易摩擦,必须“扩大内需,开放市场,推行金融自由化,纠正经常收支不均衡,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20世纪80年代,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给石油进口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促进了经济增长,并改善了国际收支,特别在日本,效果尤其明显。
1985年,发达国家五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国际会议,发表“广场协议”。五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持续增长,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所以提倡日德发挥火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
广场协议引发了外汇市场的剧烈震荡。日本银行依据广场协议开始抛售美元,造成美元急剧贬值,市场陷入一片混乱,日元对美元汇率在一年内上涨了60%。
日元急剧升值导致出口增长放缓,日本进一步推行金融缓和政策,两年五次下调基准利率,1987年2月降至2.5%的战后最低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率高达两位数。
至此,日本具备了原油价格降低、日元升值和利率下调三个条件,当时被称为“三重优势”。
1987年2月,由于认为“各国为纠正美元价值偏高而采取的国际协调干预外汇市场带来了过度影响”,七国又在卢浮宫举行了G7会议,要求各国协调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美元进一步贬值,然而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态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暴跌,被称为“黑色星期一”,跌幅高达22.5%。此次下跌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以及市场预测卢浮宫协议阻止美元贬值会带来金融紧缩政策。
这时,日本已经出现地价上涨的苗头,应当将金融宽松政策转为加息。但加息会加速美元贬值,有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由于担心“日本成为引发世界恐慌的源头”,日本银行决定推迟加息。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2.5%,此种异常的金融缓和状态被故意忽略,从而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发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