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性别比率变化的重要性。高性别比率的社会(女性较少)倾向于支持老式、传统的两性性别角色(Seod,1983),即男主外女主内,妻子在家相夫教子,丈夫外出工作养家。这种文化形态在性生活上也相对保守。理想的新娘应该是处女,未婚先孕让人蒙羞,公开同居几乎绝迹。妇女更早结婚( Kruger et al2010),离婚不受欢迎。相形之下,低性别比率的社会(男性较少)则倾向于颠覆传统,也更为宽容。鼓励妇女外出工作以自立,默许(虽不提倡)婚外性关系的存在。如果不慎怀孕,成为未婚妈妈也无可厚非( Harknett,2008)。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形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基本模式却是贯穿整个历史的( Guttentag& Secord1983)。古罗马时代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性别比率低,是随心所欲恣意寻欢的十年。那么出现“性解放”和“女权运动”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性别比率高还是低?答案是非常低。 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这种文化波动并非偶然现象( Guttentag& Secord,1983)。在他们看来,社会规范的演变总是要满足那些掌握经济、政治和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的利益。在上面提到的文化中,强势人群是男性。因而,当男女数量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的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 这种假设很大胆,毕竟近几十年来美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许多,对此谁都无法否认。现在仔细推敵一下这个假设。当性别比率居高时,妇女稀缺。假若某男幸运地得到某女的芳心,他当然想长相厮守。方法之一是鼓励该女子成为家庭主妇,从而使她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方法之二是反对离婚(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的情形)。反之,当性比率偏低,妇女过剩,男人就不太想被一个女人拴住。这样,妇女就得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的话还可方便地离婚。 这尼玛不就是当今中国的男女关系现状!男性多,然后打压女性的工作空间,号召女性回归家庭,设立离婚冷静期,两个方法都用了! 引自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70人阅读
青禾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 knowledge)、关心(care)、...
-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归属需要使“我们与亲密之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 Baumeister&eary,1995,p-5...
-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
-
第1 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
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
> 查看全部2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